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54|回復: 1

[儒家学说]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1-18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微子篇第2章〗柳下惠不愿『去父母之邦』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鲁国的贤者。『士师』,就是掌管贵族狱讼的官员。『黜』,指罢免。『去』,指离开。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做事待人,到哪里去不会被罢免?不讲原则,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不愿『去父母之邦』,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呢?柳下惠所处的时代,由于社会风气败坏,正直地做事待人,反而处处受排斥。若想被任用,必须牺牲原则,『枉道而事人』。柳下惠虽然三次被罢免,坚持不肯『枉道事人』,不肯为求官位而放弃原则。但他也不愿离开『父母之邦』,宁肯留在自己的祖国受委屈。

孔子对柳下惠很敬佩,曾为柳下惠鸣不平,他骂鲁国大夫臧文仲是个『窃位者』,做官不管事,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论语·卫灵公〗)。孔子与柳下惠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却不肯效法他。在鲁国不被任用,就周游列国,寻找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历史上,柳下惠也被称为圣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也就是圣人中随和的人。他说:『柳下惠的为人,并不觉得侍奉昏君是耻辱,也不因为官职小而嫌辞。出仕为官时,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必定要按正道行事。被遗弃不用,也不抱怨,虽然处于困窘之境,也不忧愁。与乡野之人处在一起,也悠然自得而不忍心离去。』

成语『父母之邦』就出典于此,专指自己的乡土和祖国。

附:

【原文】

柳下惠①为士师②,三黜③。人曰:『子未可以去④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柳下惠:鲁国的贤者。②士师:掌管贵族狱讼的官员。③:罢免。④:离开。

【译文】

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做事待人,到哪里去不会被罢免?不讲原则,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

遊客  發表於 2019-1-19 07:03
难道左右逢源就不是为官之道吗?
花儿 發表於 2025-7-1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士节与乡邦之恋》

《论语·微子篇》所载柳下惠"三黜不去"之事,实为儒家处世哲学之重要范式。其"直道而事人"的宣言,不仅彰显了先秦士人的气节操守,更深刻体现了儒家"守经达权"的处世智慧。柳下惠之精神,当从三个维度予以阐发:

一、直道立身的士人风骨
柳下惠三任士师而三遭罢黜,其遭遇恰如屈原《离骚》所云"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然其宁守"直道"而不事"枉道",此正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品格。值得注意的是,柳下惠之"直"非刚愎之直,而是《中庸》"和而不流"之直。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称其"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正是对其守正不阿精神的礼赞。

二、眷恋乡邦的文化根性
"父母之邦"四字,实含深意。《礼记·檀弓》言"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柳下惠宁受黜退而不离故土,体现的正是儒家"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这种情感不同于后世"忠君"观念,而是对文化母体的自觉认同。钱穆先生曾指出,周代士人的"去就之义",往往以"宗国"为念,柳下惠之选择,正是这种宗法伦理的典型体现。

三、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
孟子称柳下惠为"和圣",颇堪玩味。其"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尽心上》),却又能"尔为尔,我为我",展现的正是儒家"内方外圆"的处世艺术。较之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更显从容。这种既坚守原则又不失变通的智慧,对后世中国士人影响深远,如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咏,实与柳下惠精神一脉相承。

柳下惠之选择,与孔子周游列国形成鲜明对照,却共同构成了儒家处世之道的两极。前者展现文化守成的坚韧,后者体现文化传播的担当。在全球化时代重审"父母之邦"的深意,柳下惠之精神仍具启示:真正的文化自信,既需坚守核心价值之"直道",又须具备"和光同尘"的智慧。此即《周易》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非固执一端者所能领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