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6|回復: 1

[散打] 初练散打拳法的几个基本步骤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0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目前散打已成为青年朋友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他们或从影视片中,或从书本、杂志上获得了一些散打的方法,尤其是对于拳法认为易学好练,实用方便,就比着葫芦画瓢练习起来。实不知散打中的拳法除了有上肢运行的方向路线和拳的着力点变化外,还有劲力、呼吸、身法,步法等不同的配合和运用。如果习练中搞不清楚这些要求,且又急于求成,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练习起来往往会顾此失彼,无所适从,不仅影响到拳技的进一步提高,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练习拳法除需要了解拳法的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步骤,采取由点到面,由粗到细的途径,一步步地逐步掌握拳法的完整技术。

第一步,弄清上肢运行的方向路线及着力点,进行原地上肢动作的慢速练习。这一步中要解决好拳的起止点,使上肢处在放松状况下,准确掌握拳的运行路线和方法。练习时可在同伴的协助下,亦可自己对镜进行练习。待动作熟练自如后再转入下一步练习。

第二步,进行原地上肢与躯干和下肢配合的练习。散打中的每一种拳法几乎都是由躯干和下肢配合完成的,而且皆遵循着由下而上的顺序。所以这一步要明确拳法与下肢的蹬,腰部的拧转配合的方法。练习时还是在慢速放松下反复体会动作过程,待上下配合协调后,则逐渐加快动作速度。

第三步,加快拳法速度,体会用力技巧和呼吸方法。在第二步动作熟练的基础上尽量快速完成拳法,同时并加强劲力的运用和呼吸的配合。劲力的传递应本着由下而上的顺序,通过腿蹬、腰转,传于手臂,达于拳面,整个用力要协调顺达,使身手合一,充分利用身体的变化增加击打力量,在拳头着力击打的一瞬间须产生出快速的爆发性用力。为了更好地体会发力,这一步练习可结合打沙袋,但应注意要由轻到重,逐渐适应。初步掌握了用力顺序后,就要配合呼吸完成发力。正确运用呼吸不仅能节省体力,且能增加击打的力量。一般要求是呼气发力,在发拳时将气体快速吐出。

第四步,结合步法练习,学会移动中发拳技术。移动中发拳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进攻时机,并能明显增加拳击力量和攻击效果。因而拳步配合须协调一致,脚步落地与拳击着力应同时完成。这一步练习时也要先慢后快、先单一后变化。
思斌 發表於 2025-3-31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散打拳法习练刍议》
习拳之要,贵在循序。今观青年习散打者,多效颦于影画,摹形而未得神髓。拳法一道,非独手足之形,实关劲力之蓄发、气息之吐纳、身法之开合、步法之虚实。若不明此理而躁进,犹盲者扪象,终难得其全体。

初阶之法,当分三步而进:
其一曰「明路线」。先求上肢起止轨迹,如冲拳须循中线而出,勾拳必自下颚斜上。宜对镜或借同伴校正,务使松而不懈,劲路通达。昔少林拳谱云:「势如流水,形似滚珠」,正谓此也。

其二曰「合身步」。拳法之劲,根于足而发于腰。《拳经》有言:「力从地起,节节贯穿」,故蹬地转胯之际,腰如磨盘,肩若轮轴。习时当缓若抽丝,细辨腰马合一之妙,切忌上下脱节。

其三曰「贯劲气」。待形架稍熟,始可究发劲之法。出拳时以气催力,收拳时纳气归元,此即《内功四经》所谓「松紧转换」之理。然呼吸贵自然,不可强求,免生滞碍。

昔王宗岳《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习拳者若能依此三步,循序渐进,则形正气顺,久而拳法自臻妙境。若躐等而进,犹筑室而乏基,终难成其广大矣。
韩屋牡 發表於 2025-6-10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散打拳法习练之次第要旨》

散打拳法之修习,非止于形似,实乃形、劲、气、神相合之艺。观今之习者,多执著于表象,急于求成,终致劲力涣散,徒具其形。今依传统武学"由形入劲,由劲合气"之次第,分述拳法习练四重境界。

首重形正,明辨起止
《纪效新书》有云:"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初习者当如幼童习字,先求点画分明。宜择冲拳、贯拳等基础拳式,于镜前或得师友指点,细究肩肘腕三节之开合,辨明拳锋所向。昔年形意门李存义授徒,必令弟子空击千次方许触物,正谓"形不正则劲不整"。此阶段尤忌发力,当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使肢体记忆自然形成。

次求劲整,贯通三节
《太极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散打拳法之劲,实为"腿蹬腰转肩催"的波浪式传导。习者可效法八卦掌"趟泥步"之练,先定步体会胯如磨盘、腰似车轴之转,待下肢如桩稳固,再渐加臂势。昔郭云深"半步崩拳"之威,正在于足底涌泉与腰间命门之劲路贯通。此阶段当如匠人琢玉,慢工细活,每日单式反复三百遍,自然劲路通透。

再合呼吸,以气催力
少林《拳经》言:"呼吸出入,乃拳术之关键。"发拳之际,当遵"蓄吸发呼"之法,吸气时气沉丹田如张弓,呼气时声随拳出似放箭。试观通背拳"哼哈"二气之妙,实为古代导引术与拳法结合之典范。习者可先以"嘶"字诀缓练,渐至"哈"声短促,终达"声随手发,手随声落"之境。切记呼吸不可强求,当如溪水穿石,日久自见其功。

终至身步相随,动静一如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强调:"既得艺,必试敌。"移动发拳之要,在于"步到拳到,劲意贯透"。可先习形意之槐虫步、八卦之扣摆步,待单步纯熟,再合拳法。昔孙禄堂授徒,必令于梅花桩上习拳,正为练就"步乱而拳不乱"之功。此阶段当如书家狂草,看似奔放,实则有法度存焉。

今人习武常患三病:一曰贪多务得,二曰躁进求速,三曰重外轻内。须知散打拳法虽为现代竞技之术,然其内核仍不离传统武学"内外兼修"之旨。学者若能依此四步循序渐进,辅以沙袋、手靶等物渐次印证,假以时日,自可达到《手臂录》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化境。武术一道,终究是慢工出细活,急火终难成佳肴,愿诸君共勉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