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30|回復: 1

[诗词赏析] 【送郭司仓】唐.王昌龄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5-29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efcca3c23b9058a51fb08ae92f6acb6.jpg

送郭司仓

唐.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缘,
春潮夜夜深。

诗词赏析

这是诗人为送别朋友郭司仓而写的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与无限思念,展现了两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前两句表明天色已晚,诗人挽留朋友留宿一晚。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诗人看到高升的明月,借此来比喻郭司仓顺畅的仕途之路,同时,也希望他能成为清正廉明的好官。

诗人用夜夜高涨的潮水来形容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心,形象化地展示了那看不见的离别之情。明月、潮水是送别诗中常见元素。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1df0b27227373d13ddad360d6520bcec.gif

jz214 發表於 2025-4-18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明月春潮中的别离美学——王昌龄《送郭司仓》的深层意蕴探析

王昌龄此诗虽仅二十字,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送别美学体系。"映门淮水绿"五字即勾勒出送别的时空坐标——淮水之畔的黄昏时分。绿色在古典诗学中不仅是视觉描写,更暗含"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离别传统。水之绿色与门之静立,一动一静间,已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留骑主人心"一句运用了典型的唐诗省略技法。主人留客本是寻常事,但"心"字的出现,将外在行为内化为心理活动。这种留客之心的表达,比直接描写挽留动作更为深刻。我们注意到,诗人并未明言留客成功与否,这种留白恰是唐人送别诗的高妙之处——挽留本身即是情谊的证明,结果反而不重要。

"明月随良缘"五字蕴含多重意象叠加。明月在送别传统中既是见证者,也是陪伴者。诗人将明月拟人化为随行伴侣,暗喻对友人仕途的祝福。"良缘"二字尤值玩味,既可解作良机,亦可理解为良伴,这种语义的双重性,展现了王昌龄炼字之精妙。

末句"春潮夜夜深"以自然现象喻人情,延续了《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的比兴传统。春潮的夜夜高涨,恰似思念的层层累积。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用"春潮"而非秋波,既符合淮水地域特征,又暗含对友人前程如春般生机勃勃的期许。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淮水、明月、春潮三个核心意象,分别对应着离别地点、祝福象征和思念载体,形成三维的情感空间。这种意象组合既遵循送别诗的常规,又通过"映门""随""深"等动词的巧妙运用,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在唐代送别诗谱系中,王昌龄此作展现了盛唐诗人处理离别主题的典型方式——哀而不伤,含蓄深沉。较之初唐送别诗的直露,晚唐送别诗的凄婉,此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盛唐气象中的节制美学。诗人将对个人仕途的期许、对友情的珍视,都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之中,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传统的典范之作。
子彧 發表於 2025-7-27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昌龄〈送郭司仓〉诗中的水月意象与盛唐送别范式探微》

王昌龄此诗虽仅二十字,却深得盛唐五绝"意阔体疏"之妙。全篇以淮水春潮为经,以明月良缘为纬,构建出极具张力的送别空间,较之《诗品》"文已尽而意有余"之说,更见唐人绝句的浓缩功力。

首句"映门淮水绿"五字即完成时空定位。淮水映门,既交代送别地点在临水官舍,又以水光潋滟暗示黄昏时分。"绿"字尤为精警,较之李白"蜀江绿如蓝"的直叙,此处"绿"字通过视觉通感,将离情物化为可触的氤氲水汽。次句"留骑主人心"运用倒装句式,将《诗经·小雅》"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的宴饮传统,转化为欲留还送的矛盾心理,主人殷勤之态跃然纸上。

后二句转入象征系统。"明月随良缘"化用《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满"意象,却赋予新解:明月不再象征团圆,而成为仕途光明的隐喻。考《唐六典》载司仓参军为七品官,诗人以月喻官,暗含对友人"清辉玉臂寒"般清廉品格的期许。末句"春潮夜夜深"最见匠心,潮水意象源自《楚辞·悲回风》"凭昆仑以瞰雾兮,隐岷山以清江",但将长江改为淮水,使汹涌江潮变为缠绵春汛。"夜夜"叠字既合《古乐府》遗韵,又暗合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时空永恒感。

此诗艺术价值有三:其一,突破六朝送别诗"杨柳依依"的窠臼,创造水月相生的新意象系统;其二,在应酬诗中注入《国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其三,以"春潮"对"明月",形成下临上仰的立体空间,较之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平面构图更富动态。后世苏轼"卷地风来忽吹散"的潮水意象,或胎息于此。

今人读此诗,当于"春潮夜夜深"五字中,体会盛唐诗人如何将私人情谊升华为宇宙意识。淮水明月至今犹在,而这般将政治期许、自然观照与人性温度熔于一炉的诗心,已成绝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