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54|回覆: 0

[儒家學說]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8-29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全文翻譯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自【論語·學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兩種斷句

對於『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斷句,筆者見過兩種,一種是主流的斷句: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另一種是: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在遇到另一種非主流的斷句方法之前,筆者對於本句的斷句方法,一直認同主流的方法。但另一種的斷句方法,相對而言,卻確實是最合理的,問題是,如此斷句之後,章句本身要表達的意思,卻似乎不太符合孔夫子的本意。

提出這另一種斷句方法的作者是如此解釋該斷句方法下的章句的:

『巧言令色鮮矣,仁』——『鮮』就是『少』,就是『不要』的意思。就是『鮮為人知、屢見不鮮』等等當中的那個『鮮』的意思。

如此一來,則又不離孔夫子原意太遠:少些巧言令色,就仁了。當然,差距是有的,畢竟提出這個斷句方法的作者並未能真正理解『仁』內涵。

仁的根本是什麼

且不論『鮮』字原義,也先拋開『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看看論語中其他兩個章句:

【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本章句,就是論述,同時也印證了孔夫子關於『言』與『君子代表仁』的關係。從上文提到的【論語·學而第一】第二章來看,孝悌是仁之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所以行孝悌,是君子『仁』之由生『孝悌』這個『本』『敏於行』,即確立了,因此『仁』這個『道』就生了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本章句十分重要,很多人看不懂儒家的仁究竟是什麼內涵,其實就在本章句里。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向整個社會都『敏於』這五個『行』,那麼,就可以說是仁了。哪五個『行』呢?恭寬信敏惠

所以,孔夫子實際上是反對『巧』言『令』色的,只有『敏於行』孝悌孝悌者仁之本,木之萌,先發其根本,然後枝葉可長,仁才能生發。當然,仁做的好不好,與根本無關,上文所言的『行五者』才是仁做的好的直接原因,關鍵要點根本只是樹木生發之前提,卻非樹木茂盛的原因

重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另一種斷句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鮮,乏也少也。正確理解應該是:孔夫子說,巧言令色,少了(潛台詞是要多些『敏於行』),就可以仁了。

反對巧言令色卻贊同察言觀色

孔夫子雖然反對巧言令色,卻是贊同察言觀色的: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高杉 發表於 2025-7-7 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義理辨微

(一)章句訓詁正解
"巧言令色鮮矣仁"當以傳統斷句"巧言令色,鮮矣仁"為正解。考【論語】全書體例,"鮮矣"作為謂語前置的感嘆句式凡七見(如"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皆作"鮮矣+名詞"結構。東漢鄭玄注云:"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鮮,少也。"朱熹【集注】更明確指出:"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二)仁學內涵探賾
1. 仁之本源:孝悌為仁之本(【學而】),此"本立道生"之要義。孔子強調"剛毅木訥近仁"(【子路】),與"巧令"形成鮮明對比。
2. 實踐維度:仁體現於"恭寬信敏惠"五德(【陽貨】),其中"信"與"巧言"、"恭"與"令色"形成本質差異。馬融註:"巧言無實,令色無質。"
3. 修養工夫:孔子主張"訥言敏行"(【里仁】),程頤釋為:"言欲遲而行欲疾",正與"鮮矣仁"形成互文。

(三)異說辨正
非主流斷句"巧言令色鮮矣,仁"存在三重謬誤:
1. 語法失據:先秦文獻未見"鮮矣"獨立成句之例
2. 義理相悖:將"仁"與"巧令"並置,違背孔子"修辭立其誠"(【周易·文言】)思想
3. 體系衝突:與【論語】"仁者其言也訒"(【顏淵】)等二十餘處論仁表述牴牾

(四)現代啟示
此章揭示儒家核心命題:道德真誠與語言表達的關係。王陽明【傳習錄】云:"聖人教人,只是一個行字。"當代社會尤當警惕語言異化現象,錢穆先生【論語新解】特別指出:"今人專求悅人言語顏色,此心放失,宜深戒之。"

結語:該章實為儒家"反質"思想的精要表述,通過否定性判斷(鮮矣仁)確立道德本真性的價值標準。學者當由此體認"仁"的實踐性本質,不可墮入語言修飾的陷阱。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7-8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本義與斷句之辨

【論語·學而】第二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一語,歷來解經者多有歧義。今觀兩種斷句之法,竊以為當以傳統斷句為是,而新出之說雖有所創見,然未得聖人之微旨。

傳統斷句"巧言令色,鮮矣仁",其義甚明。朱子【論語集注】云:"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此解最得經義。巧言者,非謂言辭工巧,乃指虛浮不實之言;令色者,非謂容貌端莊,實為偽飾矯揉之態。鮮者,少也。全句謂專務於言辭容貌之修飾者,其內心之仁德必寡。此與【尚書·皋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一脈相承,皆斥外飾而貴內德。

至於新出斷句"巧言令色鮮矣,仁",謂減少巧言令色即為仁,此說似是而非。考【論語】全書,孔子言仁,必從根本處着眼。如【里仁】篇雲"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陽貨】篇子張問仁,孔子以"恭、寬、信、敏、惠"五德答之,皆示人以實修實證之功,非僅戒除巧令而已。且【學而】本章前文既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後接此句,正是由本及末,由內而外,明修身之次第。若依新說,則仁之境界未免淺顯,與孔子"克己復禮為仁"之深義相去甚遠。

細究"鮮"字之義,當如包咸註:"少也。言少有仁也。"非謂"減少"之意。【論語】中"鮮"字凡十四見,如"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泰伯】),"以約失之者鮮矣"(【里仁】),皆作"少"解,無一例作"減少"用。故新說於訓詁亦無據。

要之,孔子此語,非僅教人勿為巧令,實欲人反求諸己,修養仁德之本。程子所謂"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可謂得其三昧。讀經貴在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若執新奇之見而輕改舊章,恐失聖賢立言之本意。學者當以傳統註解為宗,於躬行實踐處體會仁之真義,方不負夫子之垂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