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5|回覆: 0

[儒家學說] 孔子說四十而見惡,其終也已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1-16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孔子說『四十而見惡,其終也已』是何意?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見惡』,指被人厭惡。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到了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生也就沒有希望了。』

怎樣理解『四十而見惡,其終也已』呢?在【論語·子罕篇】中,孔子曾用『後生可畏』這句話,勉勵青年勤奮學習、後來居上。『後生』為什麼『可畏』呢?孔子說:『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相信年輕一代能夠超過老一輩,他們年富力強,往後的年歲還很多,其發展的勢頭值得敬畏。為了提醒年輕人珍惜大好時光,不要蹉跎歲月,虛度年華,他告誡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沒有什麼名望,他也就不值得敬畏了。』這是正面的鼓勵。本章則是從反面提出忠告。當時,『人壽七十古來稀』,四十歲乃是不惑之年,成德之年,此時依然被人厭惡,便無望有善行了。孔子這樣說,其本意仍然是勉勵青年及時改過遷善。

附: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①焉,其終也已。』

【注釋】

見惡:被人厭惡。

【譯文】

孔子說:『到了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生也就沒有希望了。』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7-5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四十而見惡"章義理髮微

【論語·陽貨】載孔子言"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此章當與【子罕】篇"後生可畏"章互參,方得聖賢勸學之全旨。考諸經義,此語非僅字面之警示,實蘊三層微義:

一、年齒與德業相副之理
【禮記·曲禮】云"四十曰強,而仕",鄭玄注"強,智慮強"。孔子以四十為成德之年,【為政】篇自述"四十而不惑",賈誼【新書】引古制"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是知古人以四十為德業當立之時。若至此年猶"見惡",則顯其終身未能克己復禮,故程頤言"四十德業無聞,則氣質難變"。

二、改過遷善之時效義
朱子【集注】謂"四十成德之時,見惡則終不可改",此與【周易·益卦】"遷善改過"之說相發明。王陽明【傳習錄】申論:"聖人非責人不可改,乃警人當及時而改。"觀【論語】載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正見聖賢終身改過之義。孔子此言,實為激勵學者把握改過之時機。

三、名實相副之辯證觀
"見惡"非謂世俗之毀譽,【論語】明言"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劉寶楠【正義】引【孟子·離婁】"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謂此"惡"當指有德者之公論。張栻【南軒論語解】云:"若四十而見惡於君子,則其終必無善行。"此解最得經義,可見孔子非以年歲判人終身,乃強調德業當與年齒俱進。

今人解此章,當避免兩種偏失:一則機械以年齡劃線,二則簡單作宿命論解。孔子教學,始終貫徹"有教無類"精神,【述而】篇明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此章當與"後生可畏""五十以學【易】"等章合觀,方見聖人勸學之苦心。

要之,此章大義在於:德業修養貴在及時,非謂年過四十便不可為善。程子所謂"此言自棄者之不可與有為",正點明孔子立言本旨乃在勉人自強,非判人終身。學者當於此等處體會聖賢垂教之深意,不可執泥文字而失其精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卯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五日戌時| 2025/7/9/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