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8|回复: 0

[儒家学说] 孔子说四十而见恶,其终也已

[复制链接]
+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9-1-16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孔子说“四十而见恶,其终也已”是何意?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见恶”,指被人厌恶。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没有希望了。”

怎样理解“四十而见恶,其终也已”呢?在《论语·子罕篇》中,孔子曾用“后生可畏”这句话,勉励青年勤奋学习、后来居上。“后生”为什么“可畏”呢?孔子说:“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相信年轻一代能够超过老一辈,他们年富力强,往后的年岁还很多,其发展的势头值得敬畏。为了提醒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他告诫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他也就不值得敬畏了。”这是正面的鼓励。本章则是从反面提出忠告。当时,“人寿七十古来稀”,四十岁乃是不惑之年,成德之年,此时依然被人厌恶,便无望有善行了。孔子这样说,其本意仍然是勉励青年及时改过迁善。

附: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①焉,其终也已。”

【注释】

见恶:被人厌恶。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没有希望了。”

白宜步 发表于 2025-7-5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四十而见恶"章义理发微

《论语·阳货》载孔子言"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此章当与《子罕》篇"后生可畏"章互参,方得圣贤劝学之全旨。考诸经义,此语非仅字面之警示,实蕴三层微义:

一、年齿与德业相副之理
《礼记·曲礼》云"四十曰强,而仕",郑玄注"强,智虑强"。孔子以四十为成德之年,《为政》篇自述"四十而不惑",贾谊《新书》引古制"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是知古人以四十为德业当立之时。若至此年犹"见恶",则显其终身未能克己复礼,故程颐言"四十德业无闻,则气质难变"。

二、改过迁善之时效义
朱子《集注》谓"四十成德之时,见恶则终不可改",此与《周易·益卦》"迁善改过"之说相发明。王阳明《传习录》申论:"圣人非责人不可改,乃警人当及时而改。"观《论语》载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正见圣贤终身改过之义。孔子此言,实为激励学者把握改过之时机。

三、名实相副之辩证观
"见恶"非谓世俗之毁誉,《论语》明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刘宝楠《正义》引《孟子·离娄》"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谓此"恶"当指有德者之公论。张栻《南轩论语解》云:"若四十而见恶于君子,则其终必无善行。"此解最得经义,可见孔子非以年岁判人终身,乃强调德业当与年齿俱进。

今人解此章,当避免两种偏失:一则机械以年龄划线,二则简单作宿命论解。孔子教学,始终贯彻"有教无类"精神,《述而》篇明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此章当与"后生可畏""五十以学《易》"等章合观,方见圣人劝学之苦心。

要之,此章大义在于:德业修养贵在及时,非谓年过四十便不可为善。程子所谓"此言自弃者之不可与有为",正点明孔子立言本旨乃在勉人自强,非判人终身。学者当于此等处体会圣贤垂教之深意,不可执泥文字而失其精神。
付巧 发表于 2025-7-1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四十而见恶"章义理发微

《论语·阳货》篇"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一章,实为孔子人生阶段论之重要组成部分,需置于先秦儒家生命观与道德修养体系中予以诠释。今试从三端阐发其义:

一、年龄阶段与道德期许
孔子立"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人生进阶,四十岁乃道德成熟之关键期。《礼记·曲礼》言"四十曰强而仕",郑玄注"强,智虑强",正与"不惑"相呼应。此时若仍"见恶",则显示其人在"志于道"(《论语·述而》)的修养历程中出现根本性缺失。朱熹《集注》谓"四十成德之时",若至此犹为人所恶,则其"气质之偏"已难矫正,故云"其终也已"。

二、"见恶"的伦理内涵
"见恶"非指世俗之厌恶,而特指违背仁道。《论语》中"恶"字凡47见,多与道德评判相关,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王弼注此章云:"犹无闻于礼义也。"可知孔子所言之"恶",实指不能践行"克己复礼"(《颜渊》)之根本过失。钱穆《论语新解》指出此乃"德之不修"的必然结果。

三、劝勉之教的辩证观
此章当与《子罕》篇"后生可畏"章对观。孔子既言"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谓"四十而见恶,其终也已",形成完整的劝诫体系。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解此云:"圣人语此,非谓必绝其人,欲其知惧而改也。"可见严厉措辞背后,实含"诲人不倦"(《述而》)之深意。张栻《南轩论语解》更强调"此言自修当及时也"。

要之,此章既体现儒家对道德修养时效性的深刻认识,又彰显"进德修业"(《周易·乾》)的紧迫意识。在当代社会,尤当领会孔子"逝者如斯"(《子罕》)的警策,把握生命各阶段之精进机缘。然亦需注意,此语乃就普遍规律而言,若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雍也》)之工夫,则终有"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的超越可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