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19|回覆: 1

[講古] 古代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複製鏈接]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8-12-20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二十多年前出門旅行辦事,到一個新的城市,多半是要買份當地的地圖。如今外出,只需要打開手機,電子地圖就可以幫你定位導航,十分便捷。

在古代,地圖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被視作機密,私人收藏地圖則有謀反之嫌疑。所以,那時候的地圖測繪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導,組織人力測繪。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沒有飛機、衛星、雷達、遙感等現代科技的古代,地圖又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在古代,地圖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被視作機密,私人收藏地圖則有謀反之嫌疑 ...

在古代,地圖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被視作機密,私人收藏地圖則有謀反之嫌疑 ...

目前,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當推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地圖,它的測繪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0年的戰國晚期,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還要早兩三百年。放馬灘出土的地圖共有七幅,繪製非常之精確,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該地區的許多峽谷在該地圖中都可以找到。

圖測繪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導,組織人力測繪。

圖測繪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導,組織人力測繪。

我國古代地圖繪製成熟期則是在西晉時期,有『中國科學製圖之父』之稱的裴秀對地圖製作進行了理論總結,並提出了一套製圖方法論。裴秀曾隨司馬昭出兵淮南,收集了許多地圖資料。後來藉助職位的便利,又接觸到皇宮收藏的地圖等資料,為他建立地圖理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裴秀主持編繪了【禹貢地域圖】18幅,又縮繪了漢代的全國地圖為【地形方丈圖】。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當推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地圖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當推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地圖

在對地圖的廣泛了解和製作實踐中,他逐漸總結經驗,建立起一套地圖製作的理論原則——製圖六體。即繪製地圖所必須遵循的六條原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斜)、迂直六個要素。

分率即比例尺;准望為方位(是指以互相垂直的線條在圖紙上畫滿符合一定要求的方格,這樣既能表示縮小的比例,又便於確定方位。這種方法稱為『計里畫方』);道里是指距離;高下、方邪、迂直是指對曲折變化的複雜地理要素的處理方法,即高取下,方取邪,迂取直。

我國古代地圖繪製成熟期則是在西晉時期,有『中國科學製圖之父』之稱的裴秀對地圖製作進行了理論總結 ...

我國古代地圖繪製成熟期則是在西晉時期,有『中國科學製圖之父』之稱的裴秀對地圖製作進行了理論總結 ...

裴秀的製圖理論中,除沒有提到現代地圖中的投影和經緯度之外,其他主要要素都已明確提出。更重要的是,由裴秀所建立的這一套地圖製作理論和方法,一直影響着我國古代地圖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形成以『計里畫方』為主要特徵的地圖學體系。

到了北宋時期,著名的百科全書式科學家沈括在裴秀製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分率、准望、牙融(指拼圖的原則方法)、傍驗(指校驗)、高下、方邪、迂直的製圖七原則。

裴秀主持編繪了【禹貢地域圖】18幅,又縮繪了漢代的全國地圖為【地形方丈圖】。 ...

裴秀主持編繪了【禹貢地域圖】18幅,又縮繪了漢代的全國地圖為【地形方丈圖】。 ...

裴秀所開創的地圖製作理論,在我國古代一直施用了1500多年,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是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並不缺乏科技創造的智慧。為古人點讚!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0 12:53
在沒有飛機、衛星、雷達、遙感等現代科技的古代,地圖又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田光 發表於 2025-5-2 07:3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古代地圖測繪技術的演進與智慧

中國古代地圖測繪技術源遠流長,其發展歷程體現了先民們卓越的智慧與嚴謹的科學精神。從現存最早的放馬灘秦墓地圖,到裴秀"製圖六體"理論的提出,再到沈括的創新發展,中國古代地圖學形成了一套獨特而精密的技術體系。

戰國晚期的放馬灘地圖已展現出驚人的精確性,七幅地圖不僅標註了渭水支流,更詳細記錄了當地峽谷地貌。這種精確性源於秦人嚴謹的測量方法——"步測法"。測量者以標準步幅(秦制六尺為步)實地丈量,輔以簡易測量工具如繩尺、矩尺,通過三角測量原理確定方位與距離。這種原始但有效的方法,使秦國能夠繪製出精確的軍事地圖,為其統一戰爭提供了重要保障。

西晉裴秀提出的"製圖六體"理論,標誌着中國古代地圖學進入成熟階段。其中"分率"(比例尺)與"准望"(方位)的提出尤為關鍵。裴秀創造的"計里畫方"法,以方格網為基礎,既解決了比例縮放問題,又確保了方位準確性。這種方法雖無現代經緯度概念,卻通過網格系統實現了相似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道里"(距離)測量採用了多種方法:平坦地帶使用輪式測距車"記里鼓車",山區則結合步測與目測,複雜地形還運用了"高下、方邪、迂直"的折算方法,將斜距換算為水平距離。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更為先進的測繪技術。他採用"飛鳥圖"法,即取鳥瞰視角繪製地圖,這已接近現代航空測繪的思維方式。沈括還改進了測量儀器,使用水準儀"水平"和定向儀"望筒",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地圖已開始使用統一圖例符號,如以方框表城池、圓點表村落,這種標準化表達方式在當時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古代地圖測繪技術的發展,體現了從經驗積累到理論總結的完整過程。從早期的實地丈量,到系統的製圖理論,再到測量工具的改良,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代科學家的智慧。這些成就不僅服務於當時的軍事與行政管理,也為後世地理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世界地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測繪技術雖無法與現代電子地圖相比,但其蘊含的科學思維與方法論,至今仍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