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7|回覆: 1

[儒家學說]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2-13 1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陽貨篇第15章】孔子因何說不能與鄙夫共事?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本章所謂『鄙夫』,是指那些見識短淺、私慾薰心的人。『患』,指害怕、擔心、憂慮。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鄙夫,難道能與他一起事奉君王嗎?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如果他擔心失掉官位,那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呀!』

孔子為什麼說不能與鄙夫一起事君呢?鄙夫,專指那些一心只想個人官位得失的人。孔子對鄙夫『患得患失』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刻畫,他們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為私慾太大,斤斤計較個人的利害。鄙夫的危害性,體現在『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這句話上,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孔子的洞察是深刻而準確的。

成語『患得患失』就出典於此。

附:

【原文】

子曰:『鄙夫①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②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注釋】

鄙夫:見識短淺、私慾薰心的人。②:害怕、擔心、憂慮。

【譯文】

孔子說:『一個鄙夫,難道能與他一起事奉君王嗎?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如果他擔心失掉官位,那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呀!』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4-17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患得患失"之鄙夫不可與事君】

【論語·陽貨篇】此章雖僅三十七言,卻道盡古今仕途之通病。孔子以"鄙夫"為喻,實乃針砭士人立身行事之大端,其言峻切而意深遠,值得吾輩深味。

一、鄙夫之本質特徵
所謂"鄙夫",非指地位卑賤者,乃謂心術卑下之人。其核心特徵在於"私慾錮心"四字。朱子【集注】云:"鄙夫者,志趣凡近,識見淺陋之人。"此類人物,其心常繫於利祿得失,如【禮記】所言"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之反面。當其未得爵祿時,"汲汲如恐不及"(何晏注);既得之後,又"惴惴如將失之"。此般心態,恰如揚雄【法言】所譏"仕而為己,祿而為家"者。

二、患得患失之病理分析
孔子連用兩個"患"字,揭示鄙夫精神之雙重困局。未得時之"患",顯其貪慾之熾;既得時之"患",見其執念之深。此種心理機制,猶如【淮南子】所言"既食其餌,又畏其鈎"。程頤解此最為精當:"小人之常情,苟不得則求,既得則懼。"其病根在於將仕途視為私產,而非"行義以達其道"(【季氏篇】)之公器。

三、無所不至之政治危害
"無所不至"四字,實為全章警策。范祖禹【論語說】指出:"憂失位則必枉道,枉道則何所不為。"歷史印證此論者不勝枚舉:唐代李林甫"口蜜腹劍",宋代蔡京"豐亨豫大",皆由患失之心演為禍國之行。此即【大學】"辟則為天下僇"之謂。孔子預見性地指出,當官員將保位視為最高目標時,必然突破道德底線,導致"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篇】)的局面。

四、當代鏡鑒意義
今之所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正是孔子所斥鄙夫之現代變體。王陽明【傳習錄】有言:"學者學聖人,不過去人慾而存天理耳。"為政者若不能超越個人得失,終將淪為【荀子·臣道】所批判的"態臣"——以順從上意為能事。故孔子此訓,實為古今從政者之永恆戒律。

要之,本章之要義不在貶斥具體個人,而在確立"君子謀道不謀食"(【衛靈公篇】)的政治倫理。讀此章者,當以"內自省"(【里仁篇】)的態度,檢視己心是否潛伏鄙夫之念。唯有超越得失之心,方能達到"不憂不懼"(【顏淵篇】)的君子境界,此即孔子微言大義之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