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8|回復: 1

[儒家学说]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2-13 1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阳货篇第15章〗孔子因何说不能与鄙夫共事?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所谓『鄙夫』,是指那些见识短浅、私欲熏心的人。『患』,指害怕、担心、忧虑。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鄙夫,难道能与他一起事奉君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如果他担心失掉官位,那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呀!』

孔子为什么说不能与鄙夫一起事君呢?鄙夫,专指那些一心只想个人官位得失的人。孔子对鄙夫『患得患失』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刻画,他们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私欲太大,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鄙夫的危害性,体现在『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句话上,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孔子的洞察是深刻而准确的。

成语『患得患失』就出典于此。

附:

【原文】

子曰:『鄙夫①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②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注释】

鄙夫:见识短浅、私欲熏心的人。②:害怕、担心、忧虑。

【译文】

孔子说:『一个鄙夫,难道能与他一起事奉君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如果他担心失掉官位,那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呀!』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4-17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患得患失"之鄙夫不可与事君》

《论语·阳货篇》此章虽仅三十七言,却道尽古今仕途之通病。孔子以"鄙夫"为喻,实乃针砭士人立身行事之大端,其言峻切而意深远,值得吾辈深味。

一、鄙夫之本质特征
所谓"鄙夫",非指地位卑贱者,乃谓心术卑下之人。其核心特征在于"私欲锢心"四字。朱子《集注》云:"鄙夫者,志趣凡近,识见浅陋之人。"此类人物,其心常系于利禄得失,如《礼记》所言"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反面。当其未得爵禄时,"汲汲如恐不及"(何晏注);既得之后,又"惴惴如将失之"。此般心态,恰如扬雄《法言》所讥"仕而为己,禄而为家"者。

二、患得患失之病理分析
孔子连用两个"患"字,揭示鄙夫精神之双重困局。未得时之"患",显其贪欲之炽;既得时之"患",见其执念之深。此种心理机制,犹如《淮南子》所言"既食其饵,又畏其钩"。程颐解此最为精当:"小人之常情,苟不得则求,既得则惧。"其病根在于将仕途视为私产,而非"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篇》)之公器。

三、无所不至之政治危害
"无所不至"四字,实为全章警策。范祖禹《论语说》指出:"忧失位则必枉道,枉道则何所不为。"历史印证此论者不胜枚举:唐代李林甫"口蜜腹剑",宋代蔡京"丰亨豫大",皆由患失之心演为祸国之行。此即《大学》"辟则为天下僇"之谓。孔子预见性地指出,当官员将保位视为最高目标时,必然突破道德底线,导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篇》)的局面。

四、当代镜鉴意义
今之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是孔子所斥鄙夫之现代变体。王阳明《传习录》有言:"学者学圣人,不过去人欲而存天理耳。"为政者若不能超越个人得失,终将沦为《荀子·臣道》所批判的"态臣"——以顺从上意为能事。故孔子此训,实为古今从政者之永恒戒律。

要之,本章之要义不在贬斥具体个人,而在确立"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篇》)的政治伦理。读此章者,当以"内自省"(《里仁篇》)的态度,检视己心是否潜伏鄙夫之念。唯有超越得失之心,方能达到"不忧不惧"(《颜渊篇》)的君子境界,此即孔子微言大义之所在。
贺券 發表於 2025-7-31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阳货》第十五章所载孔子论"鄙夫"一节,实为千古政道之箴规。今试析其微言大义如次:

一、患得患失之心理机制
"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八字,实抉发人性深层焦虑。郑玄注云:"鄙夫志在利禄,故得失交战于胸。"此辈将仕途视为私产,未得时如商贾计锱铢,既得后似守虏护城池。朱熹《集注》谓:"其心专为身谋,故反侧不安如此。"此种心态与"君子忧道不忧贫"形成鲜明对照。

二、无所不至之政治危害
"无所不至"四字尤为警策。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解此云:"始则逢迎,继则壅蔽,终且弑夺皆敢为之。"历史可见李斯惧失相位而矫诏,卢杞忧权去而倾害忠良,皆"鄙夫"标本。其行事逻辑在于:以官职为性命,则必以保位为第一义,终至突破道德底线。

三、事君之道的精神境界
孔子言"不可与事君",非仅指行政能力,实关乎政治伦理。程颐指出:"大臣以道事君,鄙夫以利事君。"二者根本差异在于:君子持"义命分立"之态度,尽其在己者而不计外在得失;鄙夫则如《荀子·臣道》所讥"偷合苟容"之辈,其政治行为必然扭曲。

四、现代启示
此章于今日仍有镜鉴意义。张居正《论语直解》曾警示:"若用此等人,必坏国家事。"当代政治生活中,那些将职位视为禁脔,为保权位不惜弄虚作假者,正是孔子所斥"鄙夫"。真正的政治担当,当如范仲淹"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

要之,孔子此论非仅人事鉴别标准,实为政治哲学之要义。其揭示的权力异化现象,在官僚制度中具有普遍警示作用。读此章者,当反求诸己:为政是"谋道"还是"谋食"?此中分野,正是君子小人之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