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43|回覆: 1

[儒家學說]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2-7 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陽貨篇第13章】孔子因何痛責鄉愿之敗壞道德?

子曰:『鄉原(音yuàn),德之賊也。』

所謂『鄉原』,專指一鄉中那些貌似忠厚,人們都以為是善人,實際上乃是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偽君子,誰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原,通『願』,本意為樸實善良,加一鄉字,則另有所指。『賊』,這裏指破壞者。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鄉中的那些外表看似忠厚,而內心巧詐的偽君子,真是道德的破壞者呀!』

孔子為什麼痛責鄉愿之敗壞道德呢?鄉愿,看似忠厚,而內心巧詐,卻往往被鄉人所推崇。他們是 『色取仁而行違』(【論語·顏淵】)的偽君子,是八面玲瓏的好好先生,似是而非,善惡不明,極易擾亂人間的正義,破壞道德的標準。

真正的仁者,具有鮮明的是非善惡標準,正如孔子所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鄉愿不講好惡,對一切人都一味討好,都不得罪,這不是仁的要求,恰恰是對仁德的敗壞。鄉愿一團和氣,喪失原則,有害於真正的團結,因為『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孟子的弟子萬章問老師,孔子為什麼稱鄉愿為德之賊?孟子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解釋,指出鄉愿具有四個特點:其一,『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找不到明顯的缺點。其二,『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沒有立場,與壞人同流合污。其三,『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具有忠信廉潔的美名,而無其實。其四,『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能討人喜歡,卻不是正人君子。

附:

【原文】

子曰:『鄉原①,德之賊也。』

【注釋】

鄉原(音yuàn願):專指一鄉中那些貌似忠厚,人們都以為是善人,實際上乃是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偽君子,誰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原,通『願』,本意為樸實善良,加一鄉字,則另有所指。『賊』,這裏指破壞者。

【譯文】

孔子說:『一鄉中的那些外表看似忠厚,而內心巧詐的偽君子,真是道德的破壞者呀!』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13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鄉愿之害與聖賢真偽之辨】

孔子以"鄉原,德之賊也"六字,為後世立真偽之防,其言峻厲若秋霜,其義精微似毫芒。此中深意,當從三端闡發:

一、偽善亂真之害
鄉愿之可畏,在其"似德非德"之特質。如孟子所言"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恰似碔砆混玉,莠草亂苗。朱子【集注】謂其"似德非德,故亂德",此輩外施仁義之文,內懷機巧之心,使百姓眩於名實,莫辨真偽。昔子貢問"今之從政者何如",孔子答"噫!斗筲之人",正為此類貌似君子者發也。

二、道德標準之淆亂
聖門論仁,必以"剛毅木訥"為本。而鄉愿之流"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其病在"知和而和"的鄉愿之病,恰在"知和而和"四字。程頤【經說】點明:"君子之和,和於義;小人之和,和於利。"鄉愿為保私利,曲意逢迎,使是非之衡失准,邪正之界泯滅。觀孔子誅少正卯,正見聖人持衡之嚴。

三、世教陵夷之漸
此種偽德之蔓延,實為世道人心之大憂。王陽明【傳習錄】痛陳:"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於小人。"其害非止一身,乃使整個道德體系崩壞。故孔子特以"賊"字誅之,猶【春秋】之誅亂臣賊子,防微杜漸之意深矣。

今之世尤當警惕新型鄉愿:有以"包容"之名包藏禍心者,有借"中立"之說模糊是非者,更有假"多元"之號毀棄綱常者。讀聖賢書,當如明鏡照形,以"能好人能惡人"為圭臬,方不負夫子垂訓之深心。

(全文共789字)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26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鄉愿之害與聖賢真偽之辨】

孔子斥"鄉原,德之賊也",此語實乃千古誅心之論。考"鄉原"之義,鄭玄注【論語】謂"原,善也",然此善乃世俗之偽善,非聖賢之至善。朱子【集注】更明言:"鄉者,鄙俗之稱。原,與願同。蓋其同流合污以媚於世,故曰德之賊。"此中深意,當從三端詳辨之。

一曰"賊德之實"。鄉愿之害,非在顯惡而在似善。【孟子·盡心下】闡發尤詳:"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其貌似中庸而實壞中庸,外示廉謹而內藏機巧。程頤謂:"鄉原以其似德而非德,故亂德。"此正合【尚書·冏命】"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之反照——真士當直諫匡過,而非曲意逢迎。

二曰"亂真之機"。孔子嚴辨"色取仁而行違"者,實因偽善較顯惡更具迷惑性。王陽明【傳習錄】有云:"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於小人。"此輩巧於"混是非"而工於"泯善惡",恰如【荀子·不苟篇】所警:"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鄉愿之偽,正在其"不當而貌似當"。

三曰"壞俗之漸"。顧炎武【日知錄】痛陳:"天下風俗最壞之地,鄉愿最多。"此輩之害非止個人操守,更在淆亂價值標準。孔子強調"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正為確立道德判斷之主體性。而鄉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孟子】語),使世人以偽為真,積久則真偽莫辨,此即【易經·繫辭】"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之深戒。

今觀世風,鄉愿之變相尤多。有以"包容"之名行苟且之實者,有借"和諧"之說廢是非之辨者。然真儒之道,必如張載【正蒙】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非可委曲求全。讀"鄉原德之賊"章,當思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之微義——聖人之誅心,正所以立天地之綱維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