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9|回復: 1

[儒家学说]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2-7 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阳货篇第13章〗孔子因何痛责乡愿之败坏道德?

子曰:『乡原(音yuàn),德之贼也。』

所谓『乡原』,专指一乡中那些貌似忠厚,人们都以为是善人,实际上乃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伪君子,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原,通『愿』,本意为朴实善良,加一乡字,则另有所指。『贼』,这里指破坏者。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乡中的那些外表看似忠厚,而内心巧诈的伪君子,真是道德的破坏者呀!』

孔子为什么痛责乡愿之败坏道德呢?乡愿,看似忠厚,而内心巧诈,却往往被乡人所推崇。他们是 『色取仁而行违』(〖论语·颜渊〗)的伪君子,是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似是而非,善恶不明,极易扰乱人间的正义,破坏道德的标准。

真正的仁者,具有鲜明的是非善恶标准,正如孔子所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乡愿不讲好恶,对一切人都一味讨好,都不得罪,这不是仁的要求,恰恰是对仁德的败坏。乡愿一团和气,丧失原则,有害于真正的团结,因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孟子的弟子万章问老师,孔子为什么称乡愿为德之贼?孟子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解释,指出乡愿具有四个特点:其一,『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找不到明显的缺点。其二,『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没有立场,与坏人同流合污。其三,『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具有忠信廉洁的美名,而无其实。其四,『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能讨人喜欢,却不是正人君子。

附:

【原文】

子曰:『乡原①,德之贼也。』

【注释】

乡原(音yuàn愿):专指一乡中那些貌似忠厚,人们都以为是善人,实际上乃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伪君子,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原,通『愿』,本意为朴实善良,加一乡字,则另有所指。『贼』,这里指破坏者。

【译文】

孔子说:『一乡中的那些外表看似忠厚,而内心巧诈的伪君子,真是道德的破坏者呀!』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13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乡愿之害与圣贤真伪之辨》

孔子以"乡原,德之贼也"六字,为后世立真伪之防,其言峻厉若秋霜,其义精微似毫芒。此中深意,当从三端阐发:

一、伪善乱真之害
乡愿之可畏,在其"似德非德"之特质。如孟子所言"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恰似碔砆混玉,莠草乱苗。朱子《集注》谓其"似德非德,故乱德",此辈外施仁义之文,内怀机巧之心,使百姓眩于名实,莫辨真伪。昔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答"噫!斗筲之人",正为此类貌似君子者发也。

二、道德标准之淆乱
圣门论仁,必以"刚毅木讷"为本。而乡愿之流"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其病在"知和而和"的乡愿之病,恰在"知和而和"四字。程颐《经说》点明:"君子之和,和于义;小人之和,和于利。"乡愿为保私利,曲意逢迎,使是非之衡失准,邪正之界泯灭。观孔子诛少正卯,正见圣人持衡之严。

三、世教陵夷之渐
此种伪德之蔓延,实为世道人心之大忧。王阳明《传习录》痛陈:"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其害非止一身,乃使整个道德体系崩坏。故孔子特以"贼"字诛之,犹《春秋》之诛乱臣贼子,防微杜渐之意深矣。

今之世尤当警惕新型乡愿:有以"包容"之名包藏祸心者,有借"中立"之说模糊是非者,更有假"多元"之号毁弃纲常者。读圣贤书,当如明镜照形,以"能好人能恶人"为圭臬,方不负夫子垂训之深心。

(全文共789字)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26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乡愿之害与圣贤真伪之辨》

孔子斥"乡原,德之贼也",此语实乃千古诛心之论。考"乡原"之义,郑玄注《论语》谓"原,善也",然此善乃世俗之伪善,非圣贤之至善。朱子《集注》更明言:"乡者,鄙俗之称。原,与愿同。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曰德之贼。"此中深意,当从三端详辨之。

一曰"贼德之实"。乡愿之害,非在显恶而在似善。《孟子·尽心下》阐发尤详:"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其貌似中庸而实坏中庸,外示廉谨而内藏机巧。程颐谓:"乡原以其似德而非德,故乱德。"此正合《尚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之反照——真士当直谏匡过,而非曲意逢迎。

二曰"乱真之机"。孔子严辨"色取仁而行违"者,实因伪善较显恶更具迷惑性。王阳明《传习录》有云:"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此辈巧于"混是非"而工于"泯善恶",恰如《荀子·不苟篇》所警:"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乡愿之伪,正在其"不当而貌似当"。

三曰"坏俗之渐"。顾炎武《日知录》痛陈:"天下风俗最坏之地,乡愿最多。"此辈之害非止个人操守,更在淆乱价值标准。孔子强调"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正为确立道德判断之主体性。而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孟子》语),使世人以伪为真,积久则真伪莫辨,此即《易经·系辞》"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之深戒。

今观世风,乡愿之变相尤多。有以"包容"之名行苟且之实者,有借"和谐"之说废是非之辨者。然真儒之道,必如张载《正蒙》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非可委曲求全。读"乡原德之贼"章,当思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微义——圣人之诛心,正所以立天地之纲维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