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1|回覆: 2

[儒家學說] 入大廟,每事問

[複製鏈接]
論語信述 發表於 2018-12-3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起學【論語】鄉黨篇:入大廟,每事問

原文

入大廟,每事問。

白話譯文

孔子進入周公廟,每一件事情都要問。

注釋

大:同『太』。太廟,即周公之廟。本處亦見3.15章。按:依據清武英殿本【論語】此處用『大廟』。

每事問:太廟中或祭器,或祭品、祭禮、樂等事,每問之。【正義】:『魯祭太廟,用四代禮樂,多不經見,故夫子每事問之,以示審慎。』

先賢註疏

李炳南曰:是記孔子事事認真,處處恭敬。

【漢書·韋玄成傳】曰:禮,王者始受命、諸侯始封之君,皆為太祖。以下,五廟而迭毀。周公是魯始封之君,為魯太祖,故廟曰太廟

【禮記·王制】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論語註疏】曰:此明孔子因助祭入太廟廟中,禮儀祭器雖知之,猶每事復問,慎之至也。

尹氏曰: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

錢穆曰:此條重出。孔子入太廟,未必僅一次,豈每人必每事而問乎?下一條朋友死,亦偶有此事,而記者收入本篇,則疑若常有之事。此皆貴乎學者之善讀。

【論語正義】曰:此弟子類記行事,與前篇別出。

【論語義疏】曰:前是記孔子對或人之時,此是錄平生常行之事,故兩齣也。

【本節參考書目】

【禮記】【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講要】【論語正義】【論語新解】【漢書】。

xie4566 發表於 2025-6-27 17:3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入大廟,每事問"章義疏

"入大廟,每事問"六字,雖簡而義豐,足見聖人之德。今就經文章句,略陳管見。

一、名物考辨
"大廟"當從武英殿本作"大",即太廟之謂。周公受封於魯,為魯太祖,其廟制依【王制】當為諸侯五廟之制。鄭玄注【禮記】云:"太祖,始封之君。"此正與【漢書·韋玄成傳】"周公是魯始封之君"相印證。魯用四代禮樂,器物儀節或有非常制者,故夫子不得不詳問。

二、經文大義
此章當與【八佾】篇"子入太廟"章互參。朱子【集注】謂:"雖知亦問,謹之至也。"此說最得聖心。考【正義】引【論語註疏】云:"禮儀祭器雖知之,猶每事復問",可見非不知而問,乃知而更問。尹焞"敬而已矣"四字,實抉發禮之本源。李炳南先生"事事認真,處處恭敬"之解,尤得聖人"臨事而懼"之微意。

三、重出辨證
錢穆先生疑此章重出,然【義疏】所言甚明:"前是記孔子對或人之時,此是錄平生常行之事。"【正義】亦云:"弟子類記行事"。蓋聖人"每事問"非一時一事,乃其常態。猶如"溫良恭儉讓"非一時之貌,乃終身之德。此正見聖學之"一以貫之"。

四、禮學精義
細味此章,可見三重深意:
其一,示"知之為知之"之誠。夫子雖博學,於禮猶審慎如此,此【中庸】所謂"明辨之"也。
其二,顯"祭如在"之敬。【八佾】云"祭神如神在",此"每事問"正是對越在天之誠。
其三,立"不恥下問"之范。邢昺【註疏】謂:"重其事,不敢輕也。"此即"慎獨"功夫之體現。

要之,此章雖簡,而"敬"字之義已圓。後之學禮者,當體聖人"每事問"之心,於傳統存敬畏,於細節見精神,方不負"鬱郁乎文哉"之嘆。

(全文798字)
趙耶 發表於 2025-7-23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入大廟,每事問"章義理髮微

【鄉黨】篇"入大廟,每事問"六字,雖文辭簡約,然其中蘊涵聖賢之道,實有深意可闡。今就經文章句、禮制背景及聖心微旨三端,試為剖析。

一、文字訓詁考辨
"大廟"之"大"當讀為"太",此古今注家無異辭。周公廟稱太廟者,以其為魯國太祖之廟。【漢書·韋玄成傳】明言"周公是魯始封之君,為魯太祖",此禮制之常典。清武英殿本【論語】作"大廟",乃存古字之舊,非誤刻也。"每事問"之"每",鄭玄注云"猶遍也",謂事事皆問,非擇其要者而問之。

二、禮制背景考實
據【禮記·王制】,諸侯五廟之制,太祖廟居中而永存,餘四廟則親盡迭毀。魯用天子禮樂,太廟陳設祭器、儀節或有逾制,故【論語正義】謂"魯祭太廟,用四代禮樂,多不經見"。孔子雖熟諳周禮,然面對具體儀節器物,仍持審慎態度。此非不知而問,實為"知而更問"之慎禮精神。

三、聖心微旨探賾
前賢註解約有三說:一曰"敬慎說"(尹焞"謹之至也"),二曰"教學說"(朱熹謂"為宗廟朝廷之禮,有司雖能言之,而或不能無失"),三曰"存疑說"(錢穆疑重出非一事)。今考【鄉黨】全篇皆記孔子容止,此章當重在表現聖人之"執禮敬慎"。太廟之中,禮器陳設方位、俎豆數目、樂舞節次,皆關禮意。孔子"每事問",正是"祭如在"之誠意的具體展現,非徒形式而已。

四、現代啟示
今人讀此章,當思三重境界:其一,學問之道貴在虛心,雖博學如孔子,猶不恥下問;其二,禮之本質在"敬",形式與精神需表里如一;其三,傳統文化傳承,既需文獻考據之功,更重實踐體認之誠。學者若能於此章得"每事問"之精神,則讀書做人,皆可漸入聖學門庭。

要之,此章雖簡,實為孔子"慎獨"功夫之外顯。太廟之問,問者非徒器物儀節,實問己心之誠敬是否純全。後之學者,當於此細參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