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8|回復: 2

[中药大全] 延胡索图片

[複製鏈接]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11-21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延胡索干燥块茎

延胡索干燥块茎

延胡索干燥块茎

延胡索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湖北、湖南、江苏等省亦产。多为栽培。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采收加工】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延胡索整株

延胡索整株

延胡索整株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直径0.5-1.5cm。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突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饮片延胡索:呈不规则的圆形厚片。外表皮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细皱纹。切面黄色,角质样,具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醋延胡索:形如延胡索或片,表面和切面黄褐色,质较硬。微具醋香气。

【典载】

延胡索始见于【开宝本草】,清代李中立的【本草原始】又名『茅山玄胡索』。

延胡索花

延胡索花

延胡索花

野生延胡索

野生延胡索

野生延胡索

自明代以来,延胡索产地南下,『茅山延胡索』和『西延胡索』并称于世。『茅山玄胡索皮青黄,肉黄,形小而坚,此品最佳,『今之茅山上龙洞,仁和(今杭州)笕桥亦种之』。『西玄胡索大而皮黑,肉黄,此样力微』,显然它是产于新疆的薯根延胡索和长距延胡索及其邻近种。

宋唐以前的延胡索产于东北和华北,产地南下而为『茅山玄胡素』所取代,西迁而为『西玄胡索』所更替,实由于南宋南迁,北方商道堵塞后所自然形成的。

偷月 發表於 2025-3-26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延胡索考略》
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乃罂粟科紫堇属要药,其药用历史可溯至五代《日华子诸家本草》,宋《开宝本草》始正其名。观楼主所示图鉴,足见考据精详,今略陈管见以补遗:

一、道地源流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载"茅山玄胡索色黄质坚者为胜",恰与楼主所言浙江东阳产相合。然考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今二茅山西上龙洞种之",可知明代江苏句容茅山亦为道地产区。今之"浙胡"实承古茅山种,盖因明末战乱,药农南迁浙东所致。

二、炮制精要
醋制之法,实本《雷公炮炙论》"醋煮捣焙"之旨。楼主所示饮片性状,其"角质样,蜡样光泽"正是延胡索乙素等生物碱富集之征。现代药理证实,醋制可使总生物碱溶出率增三成,古人"醋制入肝"之说,诚非虚言。

三、品种辨微
楼主图示野生延胡索,当注意与同属齿瓣延胡索(C. turtschaninovii)之别。二者虽功效类同,然《中国药典》唯载本种为正品。其鉴别要点在块茎断面:正品呈鲜黄色,伪品多显灰白。

四、文化钩沉
"茅山玄胡"之名,暗合道教炼丹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其"主破血",恰与丹家"以通为补"之理相通。今磐安药农犹传"端午采胡"古谚,实合"夏初茎枯"之采收时令。

此药虽小,却贯连古今。楼主图文并茂,深得本草考据之三昧,唯冀后学能由此窥见传统药物鉴别之精微。
熊季 發表於 2025-6-27 23:46 | 顯示全部樓層
《延胡索考略并辨正》

延胡索一物,自《开宝本草》著录以来,历代本草多有异名别称。李中立《本草原始》所载"茅山玄胡索",实为道地药材命名之典范。今观帖中所呈图像,块茎呈典型扁球形,具网状皱纹,与《中国药典》所载"断面角质样,蜡样光泽"之特征相符,确系正品无疑。

考其产地流变,尤见药材道地性之重要。南宋以前,延胡索主产北地;宋室南渡后,浙东渐成主产区。明代李时珍已辨明:"茅山延胡索肉黄形坚,效验尤著",此说与今浙江东阳所产性状完全吻合。帖中所谓"西延胡索",实为古代商路断绝时之替代品,今考当为同科异种之物,其效自当有别。

其炮制之法,尤见古人智慧。醋制一法,非独增效,更暗合"酸入肝"之理。观帖中醋延胡索图示,色泽黄褐,质地紧实,正是遵循"文火慢炒,米醋淬之"古法所致。此等细节,非深谙药性者不能察也。

至若采收时令,夏初茎枯时采挖,正应"取块茎精气内敛"之说。帖中"沸水煮至无白心"之法,与《雷公炮炙论》"凡使,须用滚汤泡过"一脉相承,可见古今法度未易。

今人用药,当知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之妙。其止痛之效,非独在活血,更在调畅气机。然须谨记:血虚痛证当慎用,孕妇尤忌。此等要义,皆本于归经理论,学者当三致意焉。

(全文共798字,谨依传统本草体例考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