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31|回覆: 2

[儒家學說] 什麼是禮的根本?季氏旅於泰山感悟賞析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11-17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什麼是禮的根本?季氏旅於泰山感悟賞析

季氏旅於泰山感悟賞析

季氏旅於泰山感悟賞析

季氏旅於泰山原文

論語·八佾第三: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旅於泰山翻譯

季氏將要去祭泰山。夫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此事嗎?』回答道:『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嗎?(竟不知禮之本)』

季氏旅於泰山賞析

本章談的是禮不可以僭越。一小段話,信息量很大。這段對話發生之季氏祭祀泰山之前,師生的對話中,有一種老師對弟子的教育在裡面,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冉有你作何選擇呢?冉有最終選擇不阻諫,保全自己的富貴地位,喪失君子之格。所以冉有被事實驗證,只是個小人儒。並非是『不臣天子,不由諸侯』的君子儒。仁之成與不成,就在臨門一腳,一步錯,步步錯。

第二個信息是,季氏又僭越禮了,一而再再而三。這件事大概發生在孔子自衛返魯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孔子已經處於耳順之年,也由政治轉爲教育以及經典的編撰,但是依然關心政治,自己的弟子不少都有自己的政治之路,而自己的弟子,又有多少能真正踐行道呢?

第三個信息,『泰山不如林放乎』還是說禮之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是祭祀時祭祀之人的恭敬和誠心。如果泰山之神有靈的話,怎麼可能接受季氏的祭祀呢!季氏祭祀泰山,哪有恭敬和誠意呢!

前人之論

此章譏季氏非禮祭泰山也。季氏僭濫,已不能諫止也。孔子嘆其失禮,故曰嗚呼。泰山之神必不享季氏之祭;若其享之,則是不如林放也。

——【論語註疏】

言神不享非禮,欲季氏知其無益而自止,又進林放以厲冉有也。——朱子

普通人如林放者,猶知問禮之本,泰山之神,豈不知禮?祭祀合乎禮,神始受之,否則不能受。季氏目無天子,目無國君,泰山肯接受嗎?孔子感嘆之後,不說季氏,而說泰山。聖人言語如此溫和。——李炳南

初心

論語,夫子與弟子教與學的合集,那相與論學之風,千年不息,九州學子聞其風而悅之。一段一個故事,老師有德行有脾性愛音樂,弟子愛學習有個性。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溫暖的,光明的。這麼一群讀書人,實在!妙哉!今九州書院發心培養現代士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踐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論語】是最好的開端。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7 09:30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7 19:16
言神不享非禮,欲季氏知其無益而自止,又進林放以厲冉有也。——朱子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5-20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之本與季氏僭越之鑑——"季氏旅於泰山"義理抉微】

【論語·八佾】"季氏旅於泰山"章雖僅三十七言,然其中蘊藏禮制精義與春秋微言大義,實爲孔門政教思想之樞機。今試從禮之本源、僭越之弊、聖人之教三端闡發其要。

一、禮之本在"敬"與"分"
【禮記·曲禮】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季氏以大夫身份行天子之祭,其失禮根本不在儀式之隆殺,而在"敬"心缺失與名分淆亂。孔子曾贊林放問禮之本(【論語·八佾】),正在於其能探詢禮之精神內核。泰山封禪本爲天子事天之大典,季康子以權臣越禮而祭,其心非爲敬天,實爲示威,此即【中庸】所謂"不誠無物"之顯證。鄭玄注此章特揭"神不享非禮"之義,正是對禮之"敬"本質的確認。

二、僭越之弊與政教危機
季氏八佾舞於庭、旅於泰山,此非孤立事件,實爲春秋"禮崩樂壞"之縮影。【春秋】書"郊牛之口傷"(宣公三年)、"鼷鼠食郊牛"(定公十五年),皆以災異示警非禮之祭。孔子嘆"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表面責神,實則深憂政治秩序解體。朱子【集注】點明此乃"欲季氏知其無益而自止",正合【荀子·禮論】"禮者,人道之極也"的政教深意。冉有不能諫止,非力不能,乃德不濟,此即孔子後期對"小人儒"的深刻憂思。

三、聖人之教的現代啟示
孔子"嗚呼"之嘆,蘊含"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李炳南【論語講要】謂其"言語溫和",實見聖人教化之方:不直斥季氏,而假泰山立論,此即【禮記·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之教法。今日觀之,書院教育當效此"相與論學之風",培養"志於道、據於德"的現代士君子。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金履祥言:"冉有之失在隱忍逢君",此尤爲從政者戒。

【白虎通·封禪】謂:"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季氏非王而祭,其悖禮實爲權力傲慢的象徵。讀此章當思:禮之根本不在外在儀軌,而在內心對天道秩序的敬畏。今日重建禮樂文明,尤當以此爲鑒,在"新中式雅致生活"中重尋"祭如在"的誠敬精神。夫子之嘆,穿越千年,仍爲當代文化重建之晨鐘暮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八日寅時| 2025/5/25/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