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0|回覆: 1

[儒家學說]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1-14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陽貨篇第3章】怎樣理解『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應當怎樣理解孔子的這句話呢?『上知與下愚不移』,並非所謂『上等人天生聰明,下等人天生愚笨,不可改變』。理解本章,一是要聯繫上章,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強調人是可以改變的,人的品行修養、人格完善,主要取決於後天的學習和環境影響。二是要聯繫【季氏篇】第9章,孔子就人的智力論高下,把人分爲『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四等。本章中的『上知』,指的是『生而知之者上也』,『下愚』則是指的『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生而知之者實際上並不存在。『下愚』之所以改變不了,是由於他『困而不學』,是個人的主觀原因所致。倘若困而學之,同樣可以化愚爲智。

附:

【原文】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

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易梔 發表於 2025-4-18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義理髮微

孔子此章之論,實爲儒家教化思想中極具辯證色彩的重要命題。歷代註疏家對此詮釋紛紜,然細究文脈,當從三個維度把握其精義。

一、智愚之辨的本體依據
朱子【集注】云:"上知生而知之,下愚困而不學",此說須與【季氏】篇四等人說互參。所謂"不移",非指天賦不可更易,而是強調認知主體的自覺程度。陽明先生【傳習錄】點明:"聖人本體明白,愚人本體蒙昧",然本體之明昧實繫於工夫深淺。上智之"不移"在於其良知恆照,如明鏡止水;下愚之"不移"則因自蔽其明,如鏡積塵垢。

二、移與不移的實踐辯證
程頤【河南程氏遺書】解此章最得中道:"不移者,不肯移也"。上智不遷於惡乃主動持守,下愚不遷於善系主觀放棄。孔子前章言"性相近,習相遠",正爲本章伏筆。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指出,此語當與"有教無類"並觀,蓋聖人設教,正在轉化"可移之愚"。若顏回"不遷怒"即上智不移之典範,而"互鄉童子"見孔子即受教,足證下愚非真不可移。

三、現代語境下的詮釋轉換
在當代教育哲學視域下,此章尤具啟示意義。所謂"上知"可理解爲具備元認知能力的自主學習者,"下愚"則指拒絕反思的認知封閉者。哈佛大學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證實,除病理因素外,絕大多數人的認知差異實源於教育機會與學習動機。孔子此說絕非固化社會階層,而是警示世人:認知惰性才是最大的"不移"障礙。

要之,本章精義不在區分智愚,而在彰顯爲學之主體性。張載【正蒙】云"學必如聖人而後已",正是對"不移"命題的最佳回應——上智下愚之判,終在"爲仁由己"一念之間。明乎此,則知夫子此言實爲震聾發聵的勸學箴言,非宿命論之謂也。
董車 發表於 2025-4-29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義理抉微

孔子此章當置於先秦人性論發展的脈絡中理解。朱子【集注】云:"人之氣質相近,而習染不同,惟上智下愚則習不能移。"此解深得聖人之旨。所謂"不移",非謂天賦不可改易,實指主體自覺之差異。上智之"不移",乃"不遷於物"的德性堅定;下愚之"不移",則是"自暴自棄"的執迷不悟。

考【論語】全書,孔子論智凡三見:生知、學知、困知。此章"上知"當與【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互訓,然孔子嘗言"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可知"上知"實爲德性修養之極境,非謂先天稟賦。程頤【河南程氏遺書】點破:"上智下愚便是才,然聖人非以才爲斷。"此論揭示孔子立言本意在於強調爲學主體的自覺能動性。

下愚之"不移"尤需辯證觀之。孔子既言"有教無類"(【衛靈公】),又謂"人潔己以進"(【述而】),可知所謂"不移"實因"自畫"而非"天限"。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闡發甚精:"不移者,不肯移也,非不可移也。"此正合【陽貨】前章"性近習遠"之旨,蓋孔子始終強調後天修爲的決定作用。

今人解此章,當避免三重誤讀:其一不可落入先天決定論,其二不可簡單作階級固化解,其三不可脫離孔門重教傳統。孔子教學實踐中,如子路之"暴"終成賢者,冉有之"退"可進於道,皆證明"下愚可移"的實踐可能。惟其強調主體自覺之重要,故以"不移"警示怠惰者耳。

要之,此章當與"學而時習"(【學而】)、"仁遠乎哉"(【述而】)諸章互參,方見聖人設教之全體大用。上智示人以成德之極則,下愚明怠學之流弊,其間廣大空間,正是"學而知之"者終身踐履之域。讀【論語】貴在得聖人言外之意,如此章表面似有固化之嫌,實則深寓勸學之微旨,學者不可不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