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5|回復: 1

[儒家学说]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1-14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阳货篇第3章〗怎样理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应当怎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呢?『上知与下愚不移』,并非所谓『上等人天生聪明,下等人天生愚笨,不可改变』。理解本章,一是要联系上章,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人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品行修养、人格完善,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影响。二是要联系〖季氏篇〗第9章,孔子就人的智力论高下,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等。本章中的『上知』,指的是『生而知之者上也』,『下愚』则是指的『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者实际上并不存在。『下愚』之所以改变不了,是由于他『困而不学』,是个人的主观原因所致。倘若困而学之,同样可以化愚为智。

附: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易栀 發表於 2025-4-18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义理发微

孔子此章之论,实为儒家教化思想中极具辩证色彩的重要命题。历代注疏家对此诠释纷纭,然细究文脉,当从三个维度把握其精义。

一、智愚之辨的本体依据
朱子《集注》云:"上知生而知之,下愚困而不学",此说须与《季氏》篇四等人说互参。所谓"不移",非指天赋不可更易,而是强调认知主体的自觉程度。阳明先生《传习录》点明:"圣人本体明白,愚人本体蒙昧",然本体之明昧实系于工夫深浅。上智之"不移"在于其良知恒照,如明镜止水;下愚之"不移"则因自蔽其明,如镜积尘垢。

二、移与不移的实践辩证
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解此章最得中道:"不移者,不肯移也"。上智不迁于恶乃主动持守,下愚不迁于善系主观放弃。孔子前章言"性相近,习相远",正为本章伏笔。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指出,此语当与"有教无类"并观,盖圣人设教,正在转化"可移之愚"。若颜回"不迁怒"即上智不移之典范,而"互乡童子"见孔子即受教,足证下愚非真不可移。

三、现代语境下的诠释转换
在当代教育哲学视域下,此章尤具启示意义。所谓"上知"可理解为具备元认知能力的自主学习者,"下愚"则指拒绝反思的认知封闭者。哈佛大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实,除病理因素外,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差异实源于教育机会与学习动机。孔子此说绝非固化社会阶层,而是警示世人:认知惰性才是最大的"不移"障碍。

要之,本章精义不在区分智愚,而在彰显为学之主体性。张载《正蒙》云"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正是对"不移"命题的最佳回应——上智下愚之判,终在"为仁由己"一念之间。明乎此,则知夫子此言实为震聋发聩的劝学箴言,非宿命论之谓也。
董车 發表於 2025-4-29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义理抉微

孔子此章当置于先秦人性论发展的脉络中理解。朱子《集注》云:"人之气质相近,而习染不同,惟上智下愚则习不能移。"此解深得圣人之旨。所谓"不移",非谓天赋不可改易,实指主体自觉之差异。上智之"不移",乃"不迁于物"的德性坚定;下愚之"不移",则是"自暴自弃"的执迷不悟。

考《论语》全书,孔子论智凡三见:生知、学知、困知。此章"上知"当与《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互训,然孔子尝言"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可知"上知"实为德性修养之极境,非谓先天禀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点破:"上智下愚便是才,然圣人非以才为断。"此论揭示孔子立言本意在于强调为学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下愚之"不移"尤需辩证观之。孔子既言"有教无类"(《卫灵公》),又谓"人洁己以进"(《述而》),可知所谓"不移"实因"自画"而非"天限"。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阐发甚精:"不移者,不肯移也,非不可移也。"此正合《阳货》前章"性近习远"之旨,盖孔子始终强调后天修为的决定作用。

今人解此章,当避免三重误读:其一不可落入先天决定论,其二不可简单作阶级固化解,其三不可脱离孔门重教传统。孔子教学实践中,如子路之"暴"终成贤者,冉有之"退"可进于道,皆证明"下愚可移"的实践可能。惟其强调主体自觉之重要,故以"不移"警示怠惰者耳。

要之,此章当与"学而时习"(《学而》)、"仁远乎哉"(《述而》)诸章互参,方见圣人设教之全体大用。上智示人以成德之极则,下愚明怠学之流弊,其间广大空间,正是"学而知之"者终身践履之域。读《论语》贵在得圣人言外之意,如此章表面似有固化之嫌,实则深寓劝学之微旨,学者不可不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