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6|回復: 1

[医药临床] 五味甘露浴治类风湿关节痛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11-8 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类风湿关节痛怎么治?类风湿关节痛能治好吗?

药浴是传统的特色疗法之一,以杜鹃叶、刺柏叶、水柏枝、麻黄、小白蒿组成——五味甘露浴(简称五甘露)是蒙医著名的外洗方(有人称属藏药)。本方能治多种疾病,对类风湿关节痛疗效尤佳。

类风湿关节痛能治好吗?

方法:杜鹃叶、刺柏叶、水柏枝、麻黄、小白蒿各1份,按比例配好后,取水适量煎煮,将煮好的药汁放进干净的盆中温浴即可,水温度抽空在38~40℃为好。

功效:解表透疹、祛风止痒。

主治:麻疹不透、风湿痹痛、癣症。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消肿、清肝热,擅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嗽气喘、骨节疼痛、小便不利、风疹瘙痒等;刺柏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发汗利尿,主治麻疹高热、湿疹、癣疮等;杜鹃花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等作用,可治支气管炎、气喘痰多、荨麻疹、痈肿等。诸味合煎洗浴,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痒等功效。药浴治病机理是:在水温和药物双重刺激下,能促使人体发汗,增强血液循环,进而有助人体新陈代谢, 可将体内的毒素从毛窍、肌肉、关节腔内迅速及时排出,由此达到祛风除湿、解热泄浊的治病效果。本洗浴不仅可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偏瘫、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骨质增生、良性肿瘤等,对牛皮癣、湿疹、神经性皮炎等效果也不错。据报道,上方治风湿腰腿关节痛、类风湿关节炎效果尤佳,其有效率可达95%,治愈率达80%以上。药浴可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左右,7天1个疗程,可连用1~3个疗程。药浴时间选开春和中秋后为宜。

禁忌:

首先洗浴时出汗较多,洗毕后当及时穿衣避风,或适当喝点温开水。其次洗浴时如发生头晕、胸闷、心慌等不适时,应停止洗浴,并卧床休息。(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陆刁 發表於 2025-4-26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五味甘露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痛之机理与临床应用

引言
类风湿关节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机多因风、寒、湿、热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不通所致。蒙医与藏医传统疗法中,五味甘露浴(杜鹃叶、刺柏叶、水柏枝、麻黄、小白蒿)为外治痹证之要方,今就其机理与临床应用略陈管见。

一、组方药理探微
1. 杜鹃叶:性温味辛,具祛风除湿、化痰通络之效。《本草纲目拾遗》载其“治风湿顽痹”,现代研究证实其含黄酮类成分,可抑制关节炎症反应。
2. 刺柏叶:苦寒清热,兼能燥湿,《晶珠本草》谓其“除骨节热毒”,其挥发油成分可促进局部微循环,缓解肿痛。
3. 水柏枝:甘平利水,助麻黄宣发腠理,使湿邪从汗而解,契合“开鬼门”之治则。
4. 麻黄:辛温解表,为太阳经药,发汗力强,能驱深伏之寒湿,《伤寒论》中麻黄汤治痹痛即此理。
5. 小白蒿(Artemisia frigida):蒙医称“阿给”,味苦性凉,清热解毒,与麻黄相伍,寒温并用,调和阴阳。

二、治疗机理
药浴之法,合“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吴师机《理瀹骈文》)。其效有三:
1. 温通腠理:水温38~40℃可扩张毛孔,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兼以发汗排浊,符合“汗法”原则。
2. 行气活血:药物与温热协同,改善局部气血瘀滞,所谓“通则不痛”。
3. 祛邪扶正:通过发汗、利尿双重途径,使风湿热邪外泄,减轻关节腔内炎症。

三、临证要点
1. 疗程与时机:建议遵循“天人相应”,择春秋季阳气升发之时施治,7日为一疗程,连续1~3疗程为宜。
2. 禁忌与调护:
药浴后腠理疏松,需避风寒,防邪复入。
汗多伤津,可饮粳米汤补益胃气。
若见心悸、眩晕,当立即停浴,此乃“瞑眩”反应,需辨证调整。

四、疗效评述
据临床观察,本方对类风湿关节痛(寒湿型)有效率逾95%,然“治愈”需审慎言之。痹证缠绵,药浴虽可缓解症状,但需结合内服方药(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针灸等综合治疗,并调摄情志、饮食,方收全功。

结语
五味甘露浴融蒙藏医学之精华,体现了“内外合治”的学术思想。然运用时需辨证施治,非一概而论。学者当参酌古今,以病机为纲,灵活化裁,庶几不负先贤遗泽。

(注:本文所述治法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应用,阴虚血燥者慎用。)

——某谨识于甲辰年仲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