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7|回復: 2

[儒家学说]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解释评析

[複製鏈接]
九州书院 發表於 2018-11-8 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读】论语·尧曰第二十: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解释评析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原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解释

尧(在禅让位于舜时)说:『啊!你舜啊!上天的命数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真诚而又公允地秉持着中道而行吧!假如四海之内的百姓陷入贫苦困穷,天赐予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禅让给禹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

(商汤在祈雨时)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斗胆向光明而伟大的天地明白祷告:如果有罪过,不敢求赦免。作为天帝的臣民,我不敢隐瞒什么,因为您心如明镜,自能作出最佳选择。如我有罪,请不要怪罪天下各方的百姓。如果百姓有罪过,应该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周武王奉天承运,得天独厚,朝廷上下,善人特多。(武王说:)『商纣王虽然至亲众多,不如我有仁德之人。老百姓有罪过,应该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谨慎统一权衡度量之制。仔细审察礼仪法度,修整已经荒废的官职,四方之政便能顺利推行。复兴已灭的诸侯之国,接续已经断灭的世家大族,举用隐超在野的高士逸民,天下自然也就民心归服。所应重视的四件事:民众、粮食、丧礼、祭祀。在上位的人,只要宽厚,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只要忠信,就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办事勤勉敏捷,就能多有功效;为政公平公正,百姓就会心悦诚服。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评析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政之道的传统却始终没有变,从尧舜圣王开始,一脉相传,直到清代。什么传统呢?圣人道统,『仁德、担当、中道和民本』,或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章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尧将帝位禅让给舜时,对舜的告诫之辞,重点是允执其中』是圣王之『明明德』,『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是圣王治道要诀。尧舜时,帝王是上天选来管理天下万民的人,王位更意味着一种责任要看是否『四海升平』。天子有掌管四海的权力,但权力背后是责任,不要让百姓走投无路,否则君主自己也走投无路,『天禄永终'了。

第二部分是商汤祷告上天的一段话,重点是『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说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勇气。是大胸怀、大魄力与大担当和罪己精神。是后世的反躬自省和反求诸己的精神渊源,也是后世帝王,每遇天灾人祸,常常下『罪己』诏的余绪。

第三部分是武王伐纣后分封诸侯时的一段话,重点是『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讲的是要重视人才、重视德性。

第四部分,后世认为是孔子的治国之道。分为四层。一是『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说的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二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说的是对已有传统的继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此谓也;三是『所重四者-民食丧祭"是围绕着百姓生活的四个方面来说的,这是重民的政治传统;四是『宽、信、敏、公』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归心』。

鹿鸣笑雅 發表於 2025-4-9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义理发微》

《论语·尧曰》此章实乃华夏政道之枢机,其文虽简,其义至深。尧舜禹三代圣王以"允执其中"相授受,遂开中华道统之正脉。今试析其要义有三:

一、天命观之政治哲学
"天之历数在尔躬"非谓神秘宿命,实乃"以德配天"之理性精神。郑玄注云:"历数,谓天历运之数。"朱熹《集注》更明言:"历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节气之先后也。"此中深意在于:政权合法性源于道德实践,天子必以"敬德保民"承天命。商汤"罪在朕躬"、武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皆体现此"圣王担责"之政治伦理。

二、中道思想之实践智慧
"允执其中"四字,实为十六字心传之精要。《尚书·大禹谟》孔颖达疏解甚明:"执中者,执持中正之道。"非为折衷主义,而是"时中"之妙用。尧戒舜"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正揭示"中道"乃动态平衡——政治权威与民生福祉互为条件,此即《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先声。

三、礼治精神之制度体现
"谨权量,审法度"诸语,展现礼制之双重维度:既有"兴灭继绝"之人文关怀,复具"修废官"之制度理性。程颐《经说》谓:"权量法度,王政之本。"其深层逻辑在于:政治正当性必通过制度正义实现,此所以"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德政终须落实为可操作的治理体系。

今人观此章,当识三代圣王非徒为历史陈迹。其"民本—中道—担责"之治理范式,仍为现代政治提供重要启示。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有言:"中国政治理想,自始即有一种天下性、道德性之涵育。"斯言得之。读《尧曰》章,正可见此文化基因之原始形态。
杨可 發表於 2025-4-18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尧曰"咨尔舜"章义理发微》

《论语·尧曰》此章实为上古圣王心法之总纲,其文约而义丰,其辞简而理奥。今试为剖判,以明圣学之统绪。

一、天命与中道
"天之历数在尔躬"者,非谓天有私眷,实乃"惟德是辅"之显证。《尚书·皋陶谟》云"天命有德",正与此相发明。尧舜禅让之际,所重者在"允执其中"四字,此即《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之先声。朱子注此谓:"历数者,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节气之先后也。"可见天命靡常,惟德是依。

二、圣王之心法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八字,实为万世为政者之箴规。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圣王之心,必以生民为念。商汤"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之语,尤见圣王担当。《孟子》引《汤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正可与此互训。至武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更见三代圣王心法相承。

三、为政之要义
"谨权量"以下,实乃《大学》"絜矩之道"的具体展现。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其政治理想尽在于此:兴灭继绝见其仁,举逸民显其智,重民食丧祭彰其礼。程颐谓:"圣人之心,至公至正。"此章所言"宽则得众"四句,实为《论语》政治哲学之总诀。

四、道统之延续
此章自尧舜以至周武,备述二帝三王之道。朱子《中庸章句序》云:"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本章所载,正是道统相传之实录。其要旨不外乎:以德配天、以民为本、以中为用。后世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之说,韩愈"博爱之谓仁"之论,皆可溯源于此。

要之,此章虽仅二百余字,实蕴三代之精华。其言天命而重人事,述禅让而明责任,诚为《论语》全书之结穴。今日读之,犹见圣贤忧世之深心,治国之达道。学者当于此体会三代之治,反求孔门之心法,方不负圣贤垂训之至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