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24|回覆: 2

[儒家學說]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原文翻譯評析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11-6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讀】論語·子張第十九: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翻譯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原文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翻譯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那樣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呀?』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之所以沒有失傳,關鍵在於人。賢能的人能認識其中的天道。夫子在哪裏不可以學習呢?為什麼非得有固定的老師?』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翻譯評析

子貢說孔子師無常師。這一章和【堯曰篇】呼應,且按不表。這段對話應該是發發生在孔子歿後。孔子是上古文化及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一生的學習經歷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孔子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聖人無常師,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並世。

『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是孔子的心跡。所以孔子的學問,不是現成的文學,而是一輩子的人生經驗、政治實踐、教學相長中逐漸形成的學問。而統合這些學問的是道,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自古以來的聖賢之道。道在人弘,所以子貢說自己的老師是:『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自己老師就是弘道之人。

我們今天讀論語,明道立志是根,誦讀解經經世致用是末。事有終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遊客  發表於 2018-11-6 07:15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4-4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章】道統承繼義疏

公孫朝之問,實關華夏道統存續之要義。子貢"文武之道未墜於地"之答,非僅解師承之疑,實揭文化傳承之樞機。今試為三義闡發:

一、道統在人,非系典籍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一語,道破文化傳承之真諦。文武之道非錮於簡冊,而活現於賢愚日用之間。孔子周遊列國,觀禮問樂,正謂"禮失求諸野"之實踐。太史公言孔子問禮老聃、學琴師襄,皆見聖人"學無常師"之要義。道之顯晦,繫於人之體認,此子貢所謂"在人"之深意。

二、學無常師,道有常統
"何常師之有"非謂師法紊亂,實指道統之開放包容。孔子雖憲章文武,然其學脈廣攝百家:於衛得蘧伯玉之慎獨,於鄭得子產之惠民,即"三人行必有我師"之實證。然其要歸終在"祖述堯舜"之道統,此即程子所謂"理一分殊"之體現。學者當知,無常師正為守常道。

三、由末返本,學以明道
子貢之答暗含為學次第:"識小"乃初階,"識大"為究竟。朱子【集注】謂:"大者謂天道性命,小者謂名物度數。"今人讀經,當效孔子"下學而上達"之功,由章句訓詁而通義理,由義理而見心性,終歸於"一以貫之"之道。若止於考據辭章,是謂"識小"而遺大。

【禮記·學記】云:"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孔子之學,正在善取天地人生為教材。今之學者,當知文化命脈繫於人道實踐,非特藏書樓閣之中。子貢此答,非獨解公孫朝之惑,實為後世指明學問真源——道在倫常日用,學貴反身體認。明乎此,則孔門心法可傳,文武之道不墜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