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49|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1-5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是孔子的學生陳子禽。伯魚:是孔子的兒子孔鯉。『異聞』,指有別於弟子們的傳授。『遠』字,在這裏是不偏愛的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是,陳亢問伯魚說:『先生在您的父親那裏聽到過比我們更多的傳授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快步恭敬地從旁走過。他問我:「學詩沒有?」我回答說:「沒有。」他告訴我:「不學詩,就不知道怎麼與人說話。」我退回去就開始學詩。過了幾天,他又一個人站在庭中,我又快步恭敬地從旁走過。他問我:「學禮沒有?」我回答說:「沒有。」他告訴我:「不學禮,就不知道怎麼在社會上立足。」我退回去就開始學禮。我在私下裏只聽到過這兩次教導。』 陳亢回去非常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卻得到了三點收穫:知道了要學詩,知道了要學禮,還知道了君子對他兒子並不偏私。』

陳亢『問一得三』的故事,對我們有何啟示呢?本章所記,是孔子本身的故事,言簡意賅而不失生動活潑。後人從中出典了『問一得三』這個成語,用以形容求之者少而得之者多;還把『父教』稱之為『庭訓』或『庭聞』。我們學習『問一得三』的故事,也有頗多的收穫和啟示:知道了詩教和禮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學詩,有助於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學禮,則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我們還知道了,孔子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公正無私,不偏私其子,因而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

附:

【原文】

16·13 陳亢①問於伯魚②曰:『子亦有異聞③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④其子也。』

【注釋】

陳亢:孔子的學生陳子禽。②伯魚:孔子的兒子孔鯉。③異聞:有別於弟子們的傳授。④:這裏是不偏愛的意思。

【譯文】

陳亢問伯魚說:『先生在您的父親那裏聽到過比我們更多的傳授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快步恭敬地從旁走過。他問我:「學詩沒有?」我回答說:「沒有。」他告訴我:「不學詩,就不知道怎麼與人說話。」我退回去就開始學詩。過了幾天,他又一個人站在庭中,我又快步恭敬地從旁走過。他問我:「學禮沒有?」我回答說:「沒有。」他告訴我:「不學禮,就不知道怎麼在社會上立足。」我退回去就開始學禮。我在私下裏只聽到過這兩次教導。』 陳亢回去非常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卻得到了三點收穫:知道了要學詩,知道了要學禮,還知道了君子對他兒子並不偏私。』

偷月 發表於 2025-3-27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季氏】此章載陳亢與伯魚問答,實為窺見孔子家教之重要文獻。今就經義略陳三端:

一、"異聞"之辨
陳亢所謂"異聞",乃疑聖人有私授。然伯魚所陳二事,皆"過庭之訓",實為【詩】【禮】常教。朱子【集注】云:"聖人教人,各因其材",然於親子間反守大經,此正見孔子"遠其子"之深意。"遠"非疏離,乃"不私近"之謂,程頤謂"君子之愛子,教以義方",此之謂也。

二、詩禮大義
"不學詩,無以言"者,蓋【詩】有"興觀群怨"之功,乃"雅言"所本;"不學禮,無以立"者,以禮為"立身之干"。二語實為孔門教學綱領,劉寶楠【正義】引【尚書大傳】證之:"四術"之教,【詩】【禮】居先。孔子獨舉此二者訓子,可見其要。

三、問一得三
陳亢之喜,在由具體問答得見三重義理:一明【詩】【禮】為立身之本,二證聖人教子之公,三悟君子"易子而教"之智。此正合於【學記】"師嚴然後道尊"之旨。

要之,此章非惟記家訓,實彰明"有教無類"之宏規。孔子之教,親子與門人無別,後世所謂"庭訓",由此而立其范。讀此章者,當思聖人之教,大公至正,雖親子不私,此其所以為萬世師表者也。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18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季氏】"陳亢問伯魚"章義疏

陳亢問伯魚一事,載於【論語·季氏】篇,雖僅百餘言,然其中蘊含聖門教法之精義,頗值深究。今試為剖析如次:

一、文本訓詁要義
"異聞"二字,鄭玄注云:"異於眾弟子之言。"孔穎達疏解為"特別之傳授"。然考諸【論語】全書,孔子教學素來"有教無類"(【衛靈公】),未嘗見私相授受之例。陳亢此問,實折射出門人對於"師道"與"父道"雙重身份的好奇。伯魚"趨而過庭"的細節,恰合【曲禮】"遭先生於道,趨而進"的禮制,可見孔門日常皆依禮而行。

二、詩禮之教的內在邏輯
孔子示子二事,先【詩】後【禮】,次第井然。【詩】者,"思無邪"(【為政】)而"可以興觀群怨"(【陽貨】),乃言語交際之樞要;【禮】者,"天地之序"(【禮記·樂記】),為立身行世之根基。朱熹【集注】謂:"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二者實為內聖外王之基要。

三、君子之遠的深層意蘊
陳亢所悟"君子遠其子",非疏離之謂,乃"易子而教"的教化智慧。【孟子·離婁】云:"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孔子庭訓,僅示為學大端,不涉具體章句,正合【學記】"道而弗牽"之教。程頤指出:"聖人之愛其子,與人同;而教之之法,與人異。"此中分寸,最見聖賢境界。

四、現代啟示三重境
1. 教育方法論:示方向而不代步,重啟發而非灌輸。孔子兩度"獨立"庭中,營造自然教育情境,堪稱情境教學典範。
2. 知識體系觀:【詩】【禮】並舉,體現人文教育與倫理教育的統一。今之教育或偏技能,或重功利,失此平衡。
3. 師德示範性:教師對待親屬當"發乎情,止乎禮",此即【大學】"絜矩之道"的踐行。

五、餘論
"問一得三"之佳話,非僅陳亢之智,實因聖門教化如"時雨化之"(【孟子·盡心上】)。今人讀此章,當思:教育之真諦,不在知識之多寡,而在喚醒學者自覺;師道之尊嚴,不憑地位之高下,端賴身教之表率。孔子之教,猶庭前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此其所以為萬世師表者也。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