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46|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翻译: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1-5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陈子禽。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异闻』,指有别于弟子们的传授。『远』字,在这里是不偏爱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先生在您的父亲那里听到过比我们更多的传授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快步恭敬地从旁走过。他问我:「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告诉我:「不学诗,就不知道怎么与人说话。」我退回去就开始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快步恭敬地从旁走过。他问我:「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告诉我:「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我退回去就开始学礼。我在私下里只听到过这两次教导。』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得到了三点收获:知道了要学诗,知道了要学礼,还知道了君子对他儿子并不偏私。』

陈亢『问一得三』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呢?本章所记,是孔子本身的故事,言简意赅而不失生动活泼。后人从中出典了『问一得三』这个成语,用以形容求之者少而得之者多;还把『父教』称之为『庭训』或『庭闻』。我们学习『问一得三』的故事,也有颇多的收获和启示:知道了诗教和礼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学诗,有助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礼,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我们还知道了,孔子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公正无私,不偏私其子,因而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附:

【原文】

16·13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④其子也。』

【注释】

陈亢:孔子的学生陈子禽。②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③异闻:有别于弟子们的传授。④:这里是不偏爱的意思。

【译文】

陈亢问伯鱼说:『先生在您的父亲那里听到过比我们更多的传授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快步恭敬地从旁走过。他问我:「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告诉我:「不学诗,就不知道怎么与人说话。」我退回去就开始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快步恭敬地从旁走过。他问我:「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告诉我:「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我退回去就开始学礼。我在私下里只听到过这两次教导。』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得到了三点收获:知道了要学诗,知道了要学礼,还知道了君子对他儿子并不偏私。』

偷月 發表於 2025-3-27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季氏》此章载陈亢与伯鱼问答,实为窥见孔子家教之重要文献。今就经义略陈三端:

一、"异闻"之辨
陈亢所谓"异闻",乃疑圣人有私授。然伯鱼所陈二事,皆"过庭之训",实为《诗》《礼》常教。朱子《集注》云:"圣人教人,各因其材",然于亲子间反守大经,此正见孔子"远其子"之深意。"远"非疏离,乃"不私近"之谓,程颐谓"君子之爱子,教以义方",此之谓也。

二、诗礼大义
"不学诗,无以言"者,盖《诗》有"兴观群怨"之功,乃"雅言"所本;"不学礼,无以立"者,以礼为"立身之干"。二语实为孔门教学纲领,刘宝楠《正义》引《尚书大传》证之:"四术"之教,《诗》《礼》居先。孔子独举此二者训子,可见其要。

三、问一得三
陈亢之喜,在由具体问答得见三重义理:一明《诗》《礼》为立身之本,二证圣人教子之公,三悟君子"易子而教"之智。此正合于《学记》"师严然后道尊"之旨。

要之,此章非惟记家训,实彰明"有教无类"之宏规。孔子之教,亲子与门人无别,后世所谓"庭训",由此而立其范。读此章者,当思圣人之教,大公至正,虽亲子不私,此其所以为万世师表者也。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18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季氏》"陈亢问伯鱼"章义疏

陈亢问伯鱼一事,载于《论语·季氏》篇,虽仅百余言,然其中蕴含圣门教法之精义,颇值深究。今试为剖析如次:

一、文本训诂要义
"异闻"二字,郑玄注云:"异于众弟子之言。"孔颖达疏解为"特别之传授"。然考诸《论语》全书,孔子教学素来"有教无类"(《卫灵公》),未尝见私相授受之例。陈亢此问,实折射出门人对于"师道"与"父道"双重身份的好奇。伯鱼"趋而过庭"的细节,恰合《曲礼》"遭先生于道,趋而进"的礼制,可见孔门日常皆依礼而行。

二、诗礼之教的内在逻辑
孔子示子二事,先《诗》后《礼》,次第井然。《诗》者,"思无邪"(《为政》)而"可以兴观群怨"(《阳货》),乃言语交际之枢要;《礼》者,"天地之序"(《礼记·乐记》),为立身行世之根基。朱熹《集注》谓:"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二者实为内圣外王之基要。

三、君子之远的深层意蕴
陈亢所悟"君子远其子",非疏离之谓,乃"易子而教"的教化智慧。《孟子·离娄》云:"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孔子庭训,仅示为学大端,不涉具体章句,正合《学记》"道而弗牵"之教。程颐指出:"圣人之爱其子,与人同;而教之之法,与人异。"此中分寸,最见圣贤境界。

四、现代启示三重境
1. 教育方法论:示方向而不代步,重启发而非灌输。孔子两度"独立"庭中,营造自然教育情境,堪称情境教学典范。
2. 知识体系观:《诗》《礼》并举,体现人文教育与伦理教育的统一。今之教育或偏技能,或重功利,失此平衡。
3. 师德示范性:教师对待亲属当"发乎情,止乎礼",此即《大学》"絜矩之道"的践行。

五、余论
"问一得三"之佳话,非仅陈亢之智,实因圣门教化如"时雨化之"(《孟子·尽心上》)。今人读此章,当思:教育之真谛,不在知识之多寡,而在唤醒学者自觉;师道之尊严,不凭地位之高下,端赖身教之表率。孔子之教,犹庭前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其所以为万世师表者也。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