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97|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孔子曰: 齊景公有馬千駟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1-3 1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論語·季氏篇第12章】孔子評價齊景公和伯夷、叔齊的着眼點是什麼?

16·12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千駟』的『駟』,指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千駟,就是四千匹馬。首陽:山名。傳說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民眾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民眾至今還稱頌他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本章記載了孔子對齊景公和伯夷、叔齊的不同評價,其着眼點是什麼呢? 齊景公有馬四千匹,也就是千乘之國,這在當時是大國,也是齊景公富貴的象徵。而餓死在首陽山下的伯夷、叔齊,則是落難他鄉,分文皆無。孔子評價齊景公和伯夷、叔齊,依據的不是他們在世時的貧富與貴賤,而是他們死後在百姓中的口碑。有道是『百姓心中有桿秤』,孔子評價齊景公和伯夷、叔齊的着眼點,正是百姓心中的這桿秤,是他們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這主要取決於他們的品行和功德,而非財富的多少、身份的貴賤。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他所看重的,不是身前的虛名,而是身後的美名,也就是歷史和民眾的評價。這一點,體現了他對人生價值的根本看法,也告示世人,人生的終極價值,乃是青史留名,是死後仍然能活在後人心中。

附帶說明:【泰伯】篇第1章記載:『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裏的『得』字,是得到的得。本章則有『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之說。這裏的『德』字,是品德的德。古人又說:『德者,得也。』於是有人認為,本章中『民無德而稱焉』的『德』,應與【泰伯】篇第1章中『民無得而稱焉』的『得』同義。其實不然。【泰伯】篇第1章中的『得』,指泰伯謙讓君位的事跡無跡可尋,泰伯既讓位又隱名,百姓對他的崇高品德卻找不到實跡來讚揚。而本章中的『德』,指齊景公雖然貴為諸侯,又極其富有,死後百姓卻認為他沒有好品德可以稱頌。內涵不同,意義不同。

附:

【原文】

16·12 齊景公有馬千駟①,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②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注釋】

千駟: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千駟就是四千匹馬。②首陽:山名。傳說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

【譯文】

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民眾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民眾至今還稱頌他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c2c6c35db534a5d86f2108dc213ffb5d.jpg
付巧 發表於 2025-5-1 10: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季氏】第十二章義理闡微

孔子此章通過齊景公與伯夷、叔齊的對比,深刻揭示了儒家價值評判的核心標準。其着眼點有三:

一、德性本位與物質財富之辨
"千駟"作為春秋時期財富的極致象徵(一駟四馬,千駟即四千匹馬),代表着齊景公所擁有的物質力量。然孔子以"民無德而稱焉"作結,正與【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相呼應。此處的"德"字當從鄭玄注,解為"可稱述之德行",非通假"得"字。考【論語】中凡23見"德"字,皆作道德本義,此處不當例外。

二、歷史評價的終極標準
伯夷、叔齊"餓於首陽"的極端貧困,與齊景公的極端富貴形成強烈反差。孔子特別指出"民到於今稱之",揭示出儒家"三不朽"思想中"立德"的最高價值。此與【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之說一脈相承,強調超越時空的精神永恆性。

三、政治權威與道德權威的分野
齊景公作為在位62年的強勢君主(【史記·齊太公世家】),其政治影響力不可謂不大。然孔子以"死之日"為時間節點,凸顯世俗權力隨生命終結而消散的特性;反觀伯夷、叔齊的道德感召力,卻呈現"歷久彌新"的特徵。這種對比深刻體現了儒家"以德抗位"的思想傳統。

值得注意的是,此章末句"其斯之謂與"的存疑語氣,當與【論語·述而】"文莫吾猶人也"章參看,體現孔子"述而不作"的嚴謹態度。朱熹【集注】謂:"言此以發人深省,欲學者知所取捨也",可謂得其三昧。

要之,孔子此章通過生死、貧富、顯隱的多維對比,確立了以道德價值為終極尺度的歷史評價體系。這種價值取向,對後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理想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