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98|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翻译:孔子曰: 齐景公有马千驷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11-3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论语·季氏篇第12章》孔子评价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着眼点是什么?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千驷”的“驷”,指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千驷,就是四千匹马。首阳:山名。传说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民众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民众至今还称颂他们。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章记载了孔子对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不同评价,其着眼点是什么呢?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也就是千乘之国,这在当时是大国,也是齐景公富贵的象征。而饿死在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则是落难他乡,分文皆无。孔子评价齐景公和伯夷、叔齐,依据的不是他们在世时的贫富与贵贱,而是他们死后在百姓中的口碑。有道是“百姓心中有杆秤”,孔子评价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着眼点,正是百姓心中的这杆秤,是他们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品行和功德,而非财富的多少、身份的贵贱。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他所看重的,不是身前的虚名,而是身后的美名,也就是历史和民众的评价。这一点,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也告示世人,人生的终极价值,乃是青史留名,是死后仍然能活在后人心中。

附带说明:《泰伯》篇第1章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得”字,是得到的得。本章则有“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之说。这里的“德”字,是品德的德。古人又说:“德者,得也。”于是有人认为,本章中“民无德而称焉”的“德”,应与《泰伯》篇第1章中“民无得而称焉”的“得”同义。其实不然。《泰伯》篇第1章中的“得”,指泰伯谦让君位的事迹无迹可寻,泰伯既让位又隐名,百姓对他的崇高品德却找不到实迹来赞扬。而本章中的“德”,指齐景公虽然贵为诸侯,又极其富有,死后百姓却认为他没有好品德可以称颂。内涵不同,意义不同。

附:

《原文》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②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注释】

千驷: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千驷就是四千匹马。②首阳:山名。传说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民众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民众至今还称颂他们。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c2c6c35db534a5d86f2108dc213ffb5d.jpg
付巧 发表于 2025-5-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季氏》第十二章义理阐微

孔子此章通过齐景公与伯夷、叔齐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儒家价值评判的核心标准。其着眼点有三:

一、德性本位与物质财富之辨
"千驷"作为春秋时期财富的极致象征(一驷四马,千驷即四千匹马),代表着齐景公所拥有的物质力量。然孔子以"民无德而称焉"作结,正与《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相呼应。此处的"德"字当从郑玄注,解为"可称述之德行",非通假"得"字。考《论语》中凡23见"德"字,皆作道德本义,此处不当例外。

二、历史评价的终极标准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的极端贫困,与齐景公的极端富贵形成强烈反差。孔子特别指出"民到于今称之",揭示出儒家"三不朽"思想中"立德"的最高价值。此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之说一脉相承,强调超越时空的精神永恒性。

三、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的分野
齐景公作为在位62年的强势君主(《史记·齐太公世家》),其政治影响力不可谓不大。然孔子以"死之日"为时间节点,凸显世俗权力随生命终结而消散的特性;反观伯夷、叔齐的道德感召力,却呈现"历久弥新"的特征。这种对比深刻体现了儒家"以德抗位"的思想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此章末句"其斯之谓与"的存疑语气,当与《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章参看,体现孔子"述而不作"的严谨态度。朱熹《集注》谓:"言此以发人深省,欲学者知所取舍也",可谓得其三昧。

要之,孔子此章通过生死、贫富、显隐的多维对比,确立了以道德价值为终极尺度的历史评价体系。这种价值取向,对后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理想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