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8|回覆: 2

[中藥大全] 中藥材沒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28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沒藥

【沒藥來源】爲橄欖科植物地丁樹或哈地丁樹樹幹皮部滲出的樹脂。分爲天然沒藥和膠質沒藥。

沒藥產地】主產於索馬利亞、衣索比亞、阿拉伯半島及印度等地。以索馬利亞所產沒藥質量最佳,銷往世界各地。

沒藥性味歸經】辛、苦,平。歸心、肝、脾經。

沒藥採收加工】11月至次年2月間將樹刺傷,樹脂由傷口或裂縫口自然滲出,初爲淡黃白色液體,在空氣中漸變爲紅棕色硬塊,採收後揀去雜質。

沒藥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沒藥性狀鑑別】

藥材天然沒藥:呈不規則顆粒性團塊,大小不等,大者長達6cm以上。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黃色粉塵。質堅脆,破碎面不整齊,無光澤。有特異香氣,味苦而微辛。

膠質沒藥:呈不規則塊狀和顆粒,多黏結成大小不等的團塊,大者長達6cm以上。表面棕黃色至棕褐色,不透明。質堅實或疏鬆。有特異香氣,味苦而有黏性。

飲片醋沒藥:不規則小塊狀或類圓形顆粒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具特異香氣,略有醋香氣,味苦而微辛。

沒藥.jpg
遊客  發表於 2018-10-4 02:28
【沒藥性味歸經】辛、苦,平。歸心、肝、脾經。
【沒藥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無無人人 發表於 2025-4-15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正源:沒藥考略】

沒藥者,西域聖藥也。考其本源,乃橄欖科地丁樹、哈地丁樹之脂淚凝結,其色由白轉赭,其質自柔化剛,實爲天地陰陽交化之妙品。今據【本草綱目】【證類本草】諸典,參以現代藥學所證,析其要義如次。

一、道地源流
沒藥自古以索馬利亞所出爲尊,此乃【酉陽雜俎】所載"波斯沒藥"之正宗。其樹受刀斧之傷而泌脂,猶若龍涎之結,必經風日淬鍊方成良藥。李珣【海藥本草】特言:"生波斯國,色類於琥珀者良",今觀天然沒藥呈紅棕透光之態,膠質沒藥顯棕褐沉凝之質,正合古法鑑別要訣。

二、性用闡微
其性辛開苦降,平而不偏,獨入三陰之經。【醫學啟源】謂其"通滯血,散結氣",實具雙重之效:一則辛香走竄,能破瘀血如湯沃雪;二則苦溫收斂,可生新肌若雨潤土。現代所見醋製品,經米醋淬鍊後,既存原藥活血之性,復添酸收之效,尤宜婦人症瘕諸疾。

三、鑒真辨偽
真品當具三驗:一驗其香,非樟腦之沖,非檀麝之濃,乃帶松柏清氣而兼果木甘醇;二驗其味,初苦繼辛,尾韻微麻,黏齒不脫者爲膠質上品;三驗其形,天然者如琥珀含霞,膠質者似瑪瑙凝脂。凡見蟲蛀霉變、香氣淡薄者,皆爲劣藥。

四、古今應用
【聖惠方】以沒藥合乳香治金瘡,【婦人大全良方】配當歸療痛經。今人更拓展其用:一治心脈瘀阻,取其入心經而通絡;二療瘡瘍久潰,用其歸脾經而生肌。然須注意,血虛無瘀及孕婦忌服,此【本草經疏】早有明訓。

沒藥一物,集東西醫藥智慧於一身,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紅色黃金"。學者臨證運用,當遵"醋制增效、生用破血"之則,使千年古藥煥發新生。
史柴 發表於 2025-4-21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沒藥之本草要義與臨證應用】

沒藥一物,實爲西域傳入中土之珍品,其藥用歷史可追溯至【藥性論】【海藥本草】諸典。今就本品之要義,分述如次:

一、基原考辨
沒藥爲橄欖科植物地丁樹或哈地丁樹之樹脂滲出物。按【本草綱目】所載:"沒藥生波斯國,樹脂凝結如紅玉者良。"現代分爲天然沒藥與膠質沒藥二類,其形質差異實因樹脂滲出後氧化程度不同所致。索馬利亞所產者色如琥珀,氣韻沉厚,確爲道地正品。

二、性用闡微
其性辛散苦泄,歸於心肝脾三經。辛能行散瘀滯,苦可泄降濁邪,故具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效。【醫學衷中參西錄】謂:"沒藥與乳香相須爲用,一主氣分,一主血分,爲疏通經絡之要藥。"臨證應用有三:
1. 瘀血諸痛:常配當歸、丹參治心腹刺痛
2. 瘡瘍不斂:合血竭、兒茶外用生肌
3. 症瘕積聚:伍三棱、莪朮破血消症

三、鑑別精要
天然沒藥呈紅棕色團塊,斷面如碎瑪瑙,氣香而微帶松脂之韻;膠質沒藥色偏棕褐,質黏而苦味纏綿。醋制後黑褐有光,既減其峻烈之性,又增入肝散瘀之功。鑑別當以"色如琥珀、氣沉味苦、質脆有光"十二字爲要訣。

四、用忌須知
【本草經疏】警示:"凡骨節痛與胸腹脅肋痛,非瘀血停留而因於血虛者不宜用。"孕婦及無瘀滯者尤當慎之。現代研究其含揮髮油、樹脂等成分,過量可致嘔惡,故用量以3-10g爲宜,外用研末調敷。

沒藥之爲用,貴在通滯而不傷正,化瘀兼能生新。然今人用藥多求速效,往往忽視其性味本質。吾輩當遵【神農本草經】"欲療病先察其源"之訓,明辨氣血之滯暢,審度藥性之剛柔,方能用之得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