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1|回复: 2

[中药大全] 中药材没药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8-2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没药

《没药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树干皮部渗出的树脂。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

没药产地》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及印度等地。以索马里所产没药质量最佳,销往世界各地。

没药性味归经》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没药采收加工》11月至次年2月间将树刺伤,树脂由伤口或裂缝口自然渗出,初为淡黄白色液体,在空气中渐变为红棕色硬块,采收后拣去杂质。

没药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性状鉴别》

药材天然没药:呈不规则颗粒性团块,大小不等,大者长达6cm以上。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黄色粉尘。质坚脆,破碎面不整齐,无光泽。有特异香气,味苦而微辛。

胶质没药:呈不规则块状和颗粒,多黏结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大者长达6cm以上。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不透明。质坚实或疏松。有特异香气,味苦而有黏性。

饮片醋没药:不规则小块状或类圆形颗粒状,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具特异香气,略有醋香气,味苦而微辛。

没药.jpg
游客  发表于 2018-10-4 02:28
《没药性味归经》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没药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无无人人 发表于 2025-4-15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正源:没药考略》

没药者,西域圣药也。考其本源,乃橄榄科地丁树、哈地丁树之脂泪凝结,其色由白转赭,其质自柔化刚,实为天地阴阳交化之妙品。今据《本草纲目》《证类本草》诸典,参以现代药学所证,析其要义如次。

一、道地源流
没药自古以索马里所出为尊,此乃《酉阳杂俎》所载"波斯没药"之正宗。其树受刀斧之伤而泌脂,犹若龙涎之结,必经风日淬炼方成良药。李珣《海药本草》特言:"生波斯国,色类于琥珀者良",今观天然没药呈红棕透光之态,胶质没药显棕褐沉凝之质,正合古法鉴别要诀。

二、性用阐微
其性辛开苦降,平而不偏,独入三阴之经。《医学启源》谓其"通滞血,散结气",实具双重之效:一则辛香走窜,能破瘀血如汤沃雪;二则苦温收敛,可生新肌若雨润土。现代所见醋制品,经米醋淬炼后,既存原药活血之性,复添酸收之效,尤宜妇人症瘕诸疾。

三、鉴真辨伪
真品当具三验:一验其香,非樟脑之冲,非檀麝之浓,乃带松柏清气而兼果木甘醇;二验其味,初苦继辛,尾韵微麻,黏齿不脱者为胶质上品;三验其形,天然者如琥珀含霞,胶质者似玛瑙凝脂。凡见虫蛀霉变、香气淡薄者,皆为劣药。

四、古今应用
《圣惠方》以没药合乳香治金疮,《妇人大全良方》配当归疗痛经。今人更拓展其用:一治心脉瘀阻,取其入心经而通络;二疗疮疡久溃,用其归脾经而生肌。然须注意,血虚无瘀及孕妇忌服,此《本草经疏》早有明训。

没药一物,集东西医药智慧于一身,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红色黄金"。学者临证运用,当遵"醋制增效、生用破血"之则,使千年古药焕发新生。
史柴 发表于 2025-4-21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没药之本草要义与临证应用》

没药一物,实为西域传入中土之珍品,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药性论》《海药本草》诸典。今就本品之要义,分述如次:

一、基原考辨
没药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之树脂渗出物。按《本草纲目》所载:"没药生波斯国,树脂凝结如红玉者良。"现代分为天然没药与胶质没药二类,其形质差异实因树脂渗出后氧化程度不同所致。索马里所产者色如琥珀,气韵沉厚,确为道地正品。

二、性用阐微
其性辛散苦泄,归于心肝脾三经。辛能行散瘀滞,苦可泄降浊邪,故具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没药与乳香相须为用,一主气分,一主血分,为疏通经络之要药。"临证应用有三:
1. 瘀血诸痛:常配当归、丹参治心腹刺痛
2. 疮疡不敛:合血竭、儿茶外用生肌
3. 症瘕积聚:伍三棱、莪术破血消症

三、鉴别精要
天然没药呈红棕色团块,断面如碎玛瑙,气香而微带松脂之韵;胶质没药色偏棕褐,质黏而苦味缠绵。醋制后黑褐有光,既减其峻烈之性,又增入肝散瘀之功。鉴别当以"色如琥珀、气沉味苦、质脆有光"十二字为要诀。

四、用忌须知
《本草经疏》警示:"凡骨节痛与胸腹胁肋痛,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虚者不宜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尤当慎之。现代研究其含挥发油、树脂等成分,过量可致呕恶,故用量以3-10g为宜,外用研末调敷。

没药之为用,贵在通滞而不伤正,化瘀兼能生新。然今人用药多求速效,往往忽视其性味本质。吾辈当遵《神农本草经》"欲疗病先察其源"之训,明辨气血之滞畅,审度药性之刚柔,方能用之得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