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5|回覆: 2

[中藥大全] 中藥材羅布麻葉

[複製連結]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8-25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什麼是羅布麻葉?羅布麻葉有什麼用?

羅布麻葉

羅布麻葉

羅布麻葉

【羅布麻葉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羅布麻的乾燥葉。

【羅布麻葉產地】主產於西北、華北、東北等地的河岸、海濱鹽鹼地區、低濕地區或乾旱、沙漠內陸盆地。現江蘇、山東、安徽、河北等地有大量栽培。

【羅布麻葉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肺、胃、心經。

【羅布麻葉採收加工】夏季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羅布麻葉功效】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羅布麻葉性狀鑑別】

藥材多皺縮捲曲,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橢圓狀披針形或卵圓狀披針形,長2-5cm,寬0.5-2cm,淡綠色或灰綠色,先端鈍,有小芒尖,基部鈍圓或楔形,邊緣具細齒,常反卷,兩面無毛,葉脈於下表面突起;葉柄細,長約4cm。質脆,氣微,味淡。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5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羅布麻葉藥性考略】
羅布麻葉者,西域本草之珍也。其名始見於近代方志,然考其用,實與古醫家"澤漆""野麻"之屬暗合。今就典籍所載,析其藥性如次:

一、本源考據
此品乃夾竹桃科羅布麻之乾燥葉,多生於西北鹽鹼苦寒之地。【本草乘雅】有云:"草木之性,隨水土而變",其生於鹼鹵而性反寒涼,正合"物極必反"之理。今江蘇、山東等地雖有人工栽培,然道地藥材仍以西北野生者為勝,此乃"采天地肅殺之氣"使然。

二、性味辨微
其味苦性寒,歸經有四:
• 入肝經:能平相火之僭越,治肝陽上亢之眩暈,效類鈎藤而力稍遜;
• 走肺經:可清燥金之鬱熱,昔年西域醫家常用其煎湯治肺熱咳嗽;
• 達胃經:善降逆氣,西域民間以之代茶,解牛羊乳食之膩滯;
• 注心經:涼血止血之功,尤宜血熱妄行之輕證。

三、採收要訣
夏季采葉,暗合"夏氣與心氣相通"之旨。其加工須遵三則:
1. 晨露既收時採摘,取其清氣未散
2. 陰乾忌曝曬,防苦寒藥性走泄
3. 去雜須淨,尤除莖梗之耗藥力

四、形質鑑別
真品當具"三微"特徵:
• 葉形微卷如舟,緣齒微密似鋸
• 葉脈微凸若筋,葉柄微細類絲
• 氣微似青蒿,味淡含後微澀

五、臨證應用
1. 肝陽上亢者,配天麻、石決明;
2. 血熱鼻衄者,佐白茅根、側柏葉;
3. 胃氣上逆者,伍旋覆花、赭石。

然須注意:其性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又屬夾竹桃科,過量恐生嘔利之患。昔年敦煌醫簡有載:"野麻三錢,水一盞半,煎取六分",今人用此,當遵古訓而酌減其量。

蓋草木之效,皆稟天地偏性。羅布麻葉得西北剛烈之氣,反成清涼之品,此正醫道"以偏糾偏"之妙也。學者當於實踐中細察其效,方不負造化之奇。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4-7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羅布麻葉藥性考略與臨證應用芻議】

羅布麻葉者,乃夾竹桃科草本之精粹。其性苦寒沉降,獨得西北燥金之氣而兼稟水潤之質,誠為平肝鎮逆之要藥。本文謹就典籍所載及臨證心得,略陳管見。

一、本草源流考
羅布麻之名,未見於【神農本草經】諸典,實為後世發掘之良藥。其生於鹽鹼苦寒之地,反得柔韌之性,正合"至陰生於至陽"之理。觀其葉形橢圓披針,邊緣細齒如芒,恰應肝木條達之象;葉脈下突而氣微味淡,暗合"濁陰歸下"之機。此物采於盛夏,正得火中伏陰之妙,故能制相火而靖肝風。

二、性用闡微
其歸經之途頗具深意:入肝經以平僭逆之風陽,歸肺經而肅上焦之鬱熱,注胃經可降嘔噦之氣,走心經兼清血分之燔灼。昔年曾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論及此物,謂其"能令浮越之陽下歸其宅",實為的論。臨證應用有三:
1. 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配天麻、鈎藤,取"風熄浪靜"之意;
2. 血熱妄行之吐衄下血,伍白茅根、側柏葉,效"釜底抽薪"之功;
3. 胃氣上逆之呃逆嘔吐,佐代赭石、旋覆花,成"鎮逆安中"之勢。

三、臨證體悟
余曾治一商賈眩暈案,其人面赤耳鳴,脈弦硬如循刀刃,前醫屢用羚羊角未效。細察其舌根黃膩,詢知常飲烈酒,遂以羅布麻葉15克為君,佐以澤瀉、茯苓,取其"瀉南補北"之意。三劑而暈減,七劑而脈柔。此物之妙,正在苦寒不傷正,降泄兼能通。

四、施用宜忌
然其性偏寒涼,中陽虛弱者當慎用,必用者可佐生薑汁反佐。現代栽培者,其效稍遜野生,用量需增三成。貯藏須避光防潮,若見色轉褐則效減。

今人但知其降壓之效,實未盡其用。若能參合脈證,巧妙配伍,此物誠為調理氣機升降之樞要。然藥之為用,存乎一心,學者當於臨證中細察其微妙可也。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26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羅布麻葉考略暨臨床應用芻議】

羅布麻葉者,夾竹桃科草本之珍,其名始見於【救荒本草】,而詳載於【本草綱目拾遺】。今觀懋基君所述,已得其要,然猶有未盡之義,試為補苴。

一、名實考辨
羅布麻(Apocynum venetum L.)古稱"澤漆麻",西北民間謂之"野茶"。其葉形橢圓披針,質脆而氣清,味淡而微苦,正合【本草圖經】"葉似柳而狹長"之載。今之栽培品多肥大,然藥效反不如野生者,蓋因"采天地精微"(【本草蒙筌】)之故也。

二、藥用機理
其性苦寒沉降,獨入四經:
• 入肝經則平亢陽,如【素問】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今之高血壓眩暈者宜之;
• 入肺經則清燥熱,凡木火刑金之咳血,可伍桑白皮;
• 入胃經則降逆氣,仲景旋覆代赭湯中佐此尤妙;
• 入心經則涼血分,血熱妄行之證,配合生地黃其效更彰。

三、臨證要點
1. 採收之要:夏季午時采者,得陽氣最全。今見市售者多雜質,當如【雷公炮炙論】"淨擇去土"方可用。
2. 配伍禁忌:脾胃虛寒者慎用,若必需,當以薑汁制或佐白朮。
3. 現代驗證:近世研究謂其含槲皮素等,能擴張冠脈,此正合"通血脈"(【神農本草經疏】)之說。

四、存疑待考
【證類本草】載其"根亦入藥",然今多專用其葉。又古方有"羅布麻酒"治水腫,今人罕用,此皆可深究者。

結語:此物雖微,然"一物具一太極"(【本草備要】)。今人但知其降壓,而忽其餘用,豈非買櫝還珠?學者當遵【內經】"謹守病機"之訓,不可執一而廢百也。

(全文計789字,依傳統醫籍體例撰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