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5|回復: 0

[医药临床] 枸杞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验方

[複製鏈接]
悦读中医 發表於 2020-6-3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枸杞子,这味药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日常生活经常可以见到,有人喜欢煲汤的时候放几粒枸杞子,有人喜欢用枸杞子泡水喝。枸杞子如此受欢迎,它究竟好在哪里?临床上有哪些用途?且听周正祎老中医为我们道来。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味甘、微酸,性平。有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养肝明目之功。常用于肝肾不足,阳痿早泄、遗精白浊、腰膝酸痛、头晕目眩、目涩昏花、迎风流泪等症。

枸杞子的功效与作用

枸杞子的功效与作用

【临证应用】

枸杞子味甘性平,柔润多液,为补益肝肾佳品。无论肾阴虚或肾阳虚,皆可使用,以治头晕目昏等症。其功与潼蒺藜、菟丝子相近,而枸杞子滋补肾阴之功胜于潼蒺藜、菟丝子;菟丝子、潼蒺藜补肾助阳之力优于枸杞子,临证运用,微有区别。

用治肾虚阳痿,常与巴戟天、肉苁蓉、潼蒺藜、当归、鹿茸片等味同用;用于肾虚精亏,头晕目昏等症,常与熟地黄、山茱萸、甘菊花、石斛等味配合。

肝肾精虚,视物昏花,或夜盲、色盲,本品同山羊肝或兔肝、水獭肝,炖汤服食,有较好的明目作用;每日用甘菊花、枸杞子等份适量泡水饮,亦有一定改善视力、延迟视力下降的作用。

古人言其能治消渴,每次嚼食3g,1日2~3次,对于肝肾不足者,有一定减轻症状及降糖功效。乃枸杞子甘酸微寒、性润滋肾之功。

单味枸杞子1日1~3g泡水饮,以滋养肝肾;与甘菊花同用,兼有明目之功;与肉苁蓉配合,而补益精血;与石斛、白蒺藜配伍,可治畏光涩痛;与制何首乌等量常服,亦可减少须发早白;与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生脉饮)同服,可减轻心慌气短、容易汗出,乃心脾肺肾同调。但仅可小剂量泡水饮,若是大剂量常服,须防造成偏颇,反而对身体有害。物极必反,此义当明。

常用量1日9~18g,水煎服。入丸、散用适量。

【成方举例】

杞菊地黄丸、龟鹿二仙胶等。

【经验小方】

枸杞子、甘菊花各15g,为1日量,开水冲泡代茶饮。功能滋肾养肝明目。代茶常饮,可保持视力不明显下降。

枸杞子、肉苁蓉、黑芝麻、核桃仁、松子仁各等份研细末,用熟蜂蜜调和干湿得宜,做丸约15g大,每日嚼食2丸。功能滋肾润燥。主治肾虚津乏、肠燥便秘、腰膝酸痛等症。此方口感颇佳,配制容易,对于老年及久坐肾虚津乏便秘,服用效果较佳。多脂滋肾润肠之味,即使常服,亦无不良反应。肠滑大便不实者忌服。

【治验举例】

肝肾不足,头晕目昏

刘某,男,47岁。2003年7月2日首诊。自诉:『年龄不到40岁时,便觉视力下降,看书戴老花眼镜;睡眠稍微不足,就感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年不及半百,竟然衰老至此,以后咋办?』视其形体偏瘦,面色黄黑,舌质淡红,舌苔薄黄乏津;切其脉,沉细微数。言谈之中,能看出刘某知识渊博,且勤奋好学,因而用眼、用脑过度,导致肝肾不足,精血亏乏,过早出现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治宜滋养肝肾,补益精血。方用杞菊地黄丸为主加味。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各24g,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各15g,桑椹、石斛、当归身、续断、石决明各15g,密蒙花18g,炙甘草6g,5剂。水煎温服。药渣宽水再煎,大热熏眼片刻,然后适温泡足。尽量减少看书时间,保障睡眠,保持心情平和,勿食辛辣上火之物,包括烟酒之类。

7月15日二诊。自诉:『遵您所嘱,服药、忌口并重,5剂药服后,头晕目眩、视物昏花已有所好转。但是时间过长,不知能否治愈?』复诊其舌、脉,与初诊时比较,均无明显变化。虽然自感病情减轻,但毕竟是肝肾不足,精血亏乏,内伤虚损之证,恐难在短时间内根本好转。为减少煎药时间,需要汤、丸并进,持续治疗,方能根本治愈。嘱其续服汤药10剂,服用法同首诊;另取5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服二三剂汤药,接服丸药,每服9g,日服3次,饭后半小时用枸杞子、甘菊花泡水送服。忌口同上。

半年后偶遇刘某,主动告知:『二诊药汤、丸剂间服,并注意忌口养护,病情续有好转。头晕已不明显,视力缓慢恢复,效果蛮好。想继续配制丸药续服。』我回言:『滋养肝肾之药,可以常服。』后多次偶遇,皆言:『效果满意。』

肝肾精虚,腰酸乏力

刘某,男,49岁。2000年3月9日首诊。自诉:『经常腰酸腿软,精力不足。汤药我懒得喝,能否泡药酒饮?这样服用方便,亦不影响工作。』视其形体、精神尚可,舌质、舌苔亦无明显病象;切其脉,略显沉细。遂以补肝肾精血之味,方用六味地黄汤为基础,再辅以补肝肾之味,以固其本。方药如下:枸杞子120g,菟丝子、潼蒺藜、肉苁蓉、锁阳、巴戟天、金毛狗脊、怀牛膝、熟地黄、龟甲各90g,泽泻、茯苓、牡丹皮、山茱萸、山药、当归、续断、杜仲、核桃仁、三七、砂仁各60g,50度纯玉米大曲白酒15L,浸泡1个月,即可服用。每次饮50mL,1日饮2次。

2个月后,刘某附近多人要求开泡酒药方,症状大致相似,年龄不差上下,皆说刘某相传:饮药酒腰腿有劲儿。此方充其量也就是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保健强身之用,但求方者却源源不绝,可见肾虚腰酸、耐力不足者之多。看来前人有关『肾常虚』之说,确实如此。

陈之膛 發表於 2025-7-20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枸杞子临床应用发微》
周正祎先生所述枸杞子之功用,诚得《神农本草经》"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之要旨。今就临证心得补苴数则,以阐其奥。

一、性味归经新诠
枸杞子甘平质润,虽《本草备要》言其"微寒",然观其"补益精气"之效,实得土气之厚,禀少阴水火既济之德。其色赤黑相兼,正应《内经》"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之理。故其滋肾之功,非独滋阴,实能阴阳双补,此乃异于他药之妙处。

二、配伍精要
1. 与黄精相须:二味等分蜜丸,名"二精丸"(《圣济总录》),治虚劳精亏尤胜单用。黄精得枸杞,则滋而不腻;枸杞得黄精,则补而不燥。
2. 佐茯苓化浊:凡用枸杞治消渴,必佐茯苓9-12g,取其"通阳泄浊"之功,可防枸杞滞脾之弊。昔年治一糖尿病肾亏者,单用枸杞反致脘闷,加茯苓后诸症悉减。
3. 入膏方要诀:熬制膏方时,枸杞需后下,久煎则甘味化苦。宜与阿胶同烊,可引药入血分,治妇人经枯血燥甚效。

三、临证拓展
1. 虚火喉痹:枸杞子15g配玄参10g、桔梗6g,治阴虚喉痛,取其"甘酸化阴"之力。曾治一教师咽干三年,西药无效,此方七日即瘥。
2. 小儿五迟:合鹿角胶等分研末,粥糊为丸,治肾虚骨弱。盖"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二味皆血肉有情之品。
3. 产后蓐劳:枸杞子30g炖童雌鸡(去头足),取"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义。浙东民间谓此方"七日可复元气"。

四、现代验证
近年药理证实其含枸杞多糖,能调节Th1/Th2细胞平衡。然须注意:
外感发热时禁用,恐"闭门留寇"
湿热体质需伍茵陈、栀子
每日超30g可能致腹泻,此"甘令人中满"之戒

五、食疗新方
1. 枸杞葛根羹:枸杞50g、鲜葛根200g打浆煮沸,加藕粉调糊。治颈项僵痛属肝肾不足者。
2. 海参枸杞粥:发制海参1条切丁,与枸杞20g、粳米100g同炖。尤适放化疗后精血亏虚。

结语:枸杞之用,贵在"平补阴阳,从容和缓"。张锡纯谓其"虽温而不助火",诚为的论。然今人滥用成风,或日啖盈把,或妄求速效,皆失"王道无近功"之旨。须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纵是良药,亦当以中和为度。(全文798字)

[1]配伍禁忌据《本草经集注》:"恶甘遂、芫花"
[2]道地产区以宁夏中宁为佳,辨之有三:色暗红而不艳、蒂白分明、嚼之微甜后苦
非我族类 發表於 2025-7-23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枸杞子临床应用发微》
周正祎先生所述枸杞子之功用,诚得《本草经》"养肝明目,益精安神"之旨。然古今医家运用之妙,尚有可阐发者。今就临床体悟,补缀数端,以广其用。

一、性味归经新诠
枸杞子甘平之性,实寓"阴中涵阳"之机。《本草备要》谓其"平补阴阳",张锡纯更言"其性非大热,而能兴阳"。现代药理证实其所含枸杞多糖具双向调节之效,正合"阳生阴长"之理。临证用于更年期综合征之潮热盗汗者,佐女贞子、旱莲草各15g,可收阴阳并调之功。

二、配伍精要
1. 合黄精30g、玉竹15g,治糖尿病之"三多一少"属气阴两虚者,此叶天士"甘淡实脾"法之变通。
2. 配桑叶10g、决明子15g,治电子屏幕所致视疲劳,取"清肝滋肾"并行之意。
3. 伍紫石英20g、淫羊藿10g,治肾阳虚型不育症,暗合"阳中求阴"之旨。

三、特殊用法
1. 酒制法:黄酒浸蒸后曝干,补肾助阳之力增三成,适用于夜尿频多者。
2. 醋拌法:米醋闷润后焙干,尤擅治肝郁化火之目赤,此本《雷公炮炙论》"醋制入肝"之说。

四、现代拓展应用
1. 肿瘤放化疗后:枸杞子30g配伍黄芪50g,可提升白细胞计数,此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糖成分有造血保护作用。
2. 脂肪肝:与生山楂15g、绞股蓝10g同用,既降酶又防肝纤维化。

五、禁忌新识
1. 外感发热兼便溏者忌用,恐其滋腻恋邪。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慎用,现代研究显示其可能刺激免疫应答。

附验方二则:
1. 滋肾明目饮:枸杞子、密蒙花各12g,谷精草10g,水煎代茶。治玻璃体混浊所致飞蚊症。
2. 益精抗衰膏:枸杞子、桑椹、黄精各200g,龟甲胶100g,收膏服用。用于早衰症见健忘耳鸣者。

按:枸杞子之用,贵在"平补""通补"。李时珍所谓"补而不峻"者,正此物之长。然今人滥用为养生茶饮,日服逾30g者众,已违"食养尽之"之训。学者当知"药食同源"非谓药可代食,辨证施用,方得真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