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67|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翻译: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8-2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的“忍”字,指忍耐。“小不忍”,就是小事情上不忍耐。“大谋”,指大计划,大事。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本章孔子指出“巧言”和“小不忍”的弊端,告诫人们,想要进德,必须学会辨言;想要成大事,一定要有忍性。

怎样理解“巧言乱德”呢?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所谓“知言”,就是要学会辨别他人的言论。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花言巧语的人,缺乏仁德,到处播弄是非,混淆视听。倘若不加辨析,轻信其言,必将被其所惑,扰乱人心常存的德行,使人丧失操守。

怎样理解“小不忍则乱大谋”呢?朱熹对“小不忍”作了这样的诠释:“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忍”,是情感意志的修为与锻炼,也是胸怀大志,为了大目标而牺牲眼前小利益的体现。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附:

《原文》

15·2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①,则乱大谋②。”

【注释】

小不忍:小事情上不忍耐。忍,忍耐。②大谋:大计划,大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imtest01 发表于 2025-7-23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巧言乱德"章义理发微

《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言:"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此章虽简,然义理深远,实为修身处世之要旨。今试为剖析其微义。

一、"巧言乱德"辨
"巧言"者,非谓言辞工巧,乃指违背本心之虚饰言辞。朱子《集注》云:"巧言,变乱是非之言。"此与《学而》篇"巧言令色鲜矣仁"相发明。盖德者,实理也;巧言者,虚妄也。以虚夺实,则德之本体淆乱矣。程颐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正为此疾也。今人每以辩才为能,殊不知"刚毅木讷近仁"(《子路》),此孔门家法。

二、"小不忍"义解
"忍"字当从二义观之:一为容忍,所谓"含垢纳污";二为坚忍,即"持志不懈"。郑玄注:"不忍小忿,害大政也。"此就政治言。然推之修身,其理一也。张栻《论语解》谓:"小者或忿欲之私,大者乃天理之公。"盖人情易为小利所诱,为小忿所激,遂失其本谋。昔张良圯下纳履,韩信胯下受辱,皆深得此中三昧。

三、经权之辨
此章尤当注意"小"与"大"之辩证。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指出:"大谋者,非计功谋利之谓,乃天德王道之全。"故所谓"忍",非无原则之退让,乃权衡轻重后的理性抉择。阳明先生云:"在物为理,处物为义",正合此义。若勾践之卧薪尝胆,非不能死,乃有所待也。

四、现代启示
今之世,巧言日盛而实德益衰,浮躁成风而远谋罕存。观网络舆论,多逞口舌之快;察职场竞争,常见锱铢必较。此章如晨钟暮鼓,警示吾人:立身当以诚为本,处事须有全局观。曾国藩云:"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诚哉斯言!

结语:
此章十六字,实为内圣外王之枢机。巧言乱德,戒在虚伪;小不忍乱谋,警在短视。学者当深体而力行之,方能"明德至善"。《易》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可与此章相发明。吾辈研习圣言,贵在切己体察,非徒资谈助而已。

(全文共798字)
易栀 发表于 2025-7-3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章句诠解:论"巧言乱德"与"忍功成事"之道

《论语·卫灵公》载夫子之言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此十六字真言,实为修身立世之圭臬。今试析其微言大义,以明圣贤垂训之深意。

一、"巧言乱德"辨
"巧言"者,非谓言辞工巧,实指"佞人饰伪空言"(郑玄注)。《尚书·皋陶谟》早有"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之戒,孔子于《学而》篇更明言"巧言令色,鲜矣仁"。盖言语之道,贵在质直,《易·系辞》所谓"吉人之辞寡"是也。

朱子《集注》云:"巧言变乱是非。"此乱德之机有三:
其一,淆乱听闻。如子贡问"乡人皆好之"章,夫子示以"未可"之诫(《子路》),正恐其以虚誉惑众。
其二,动摇心志。《礼记·缁衣》引孔子言:"王言如丝,其出如纶",言出而不可复收,故君子慎辞。
其三,败坏风气。观春秋时"郑声淫"之讥(《卫灵公》),可知言辞淫巧足使礼崩乐坏。

二、"小不忍"义谛
"忍"字从心从刃,会意刀刺于心犹能克制。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焦循说:"忍谓含容。"非消极退避,实为蓄势待时。

史证有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张良圯下纳履,终为帝师(《史记·留侯世家》);
韩信受胯下辱,后封王侯(《史记·淮阴侯列传》)。皆印证"忍小忿而就大谋"(苏轼《留侯论》)之理。

三、当代启示
今人处世,尤当体认:
1. 慎言语:网络时代信息纷杂,当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自警;
2. 养器量:职场竞争中,"必有忍,其乃有济"(《尚书·君陈》),非争一时之短长;
3. 明取舍:张英《聪训斋语》云:"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小利不争,大道方显。

结语
夫子此训,上承《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旨,下启宋儒"存天理灭人欲"之说。王阳明《传习录》云:"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巧言不忍即是物欲牵扰,克己复礼方见本心。读圣贤书,当于此等切要处着力,方不负先哲垂教之苦心。

(全文798字)

《附》经解要义简表
| 关键词 | 经典依据 | 实践要点 |
|---------|----------|----------|
| 巧言 | 《尚书》《礼记》 | 察言观行,崇实黜华 |
| 忍德 | 《周易》《孟子》 | 含弘光大,待时而动 |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