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68|回覆: 0

[講古] 中國歷史故事.劉邦的遺言,竟成一篇奇文

[複製鏈接]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8-8-19 1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邦臨終時都說了什麼?

大漢第一任皇帝劉邦,出身無賴,行事無賴,所作所為都很無賴。

他靠咋呼引起呂公注意,最終迎娶了呂雉;他不喜歡讀書人,見到儒生就要摘掉人家帽子,朝裡面撒尿;他出口成髒,不高興就破口大罵;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經常犯法。

歷史上有很多人都看不上劉邦,認為劉邦得到天下,完全因為品行奸詐,以及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否則他地位不過是個亭長,才能不過是個普通人,如何能獨攬國之大器?

劉邦的頓悟

劉邦作為開國之君,確實有過人之處和獨特的魅力。雖然出身草莽,但他老謀深算,心思綿密,在大事上處變不驚,在人事上善於統馭,在政事上運籌謀劃,處處顯示出高於一般人的水平。

除此之外,劉邦另一項過人之處就是知錯能改,認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雖然劉邦不通文墨,但病危之際幡然醒悟,為了勸勉太子好好學習,留下了【手敕太子書】,整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發自肺腑的感悟,原文如下: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一開篇就很真誠,毫不掩飾自己曾經的想法。我生在亂世,當初秦朝不讓人們學經典,我還很高興,告訴別人讀書一點用沒有。但是自從當了皇帝,才知道讀書的重要,我讓別人把書講給我聽,明白了很多道理,想想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確實很多地方不對。

堯舜不以天子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

第二段,劉邦開始進入正題,他綿里藏針的表示:古代堯舜把天下禪讓給別人,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珍惜王位,而是因為他們的兒子都是庸才,不足以當王。

普通人有好牛好馬都倍加珍惜,何況是天下呢?你是我第一個兒子,我早就想立你為太子。商山裡的四個隱士,我屢次徵召,他們都不出山,而他們現在為了你而出山,看來你是有德行的,我現在就立你為太子。

劉邦

劉邦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第三段,劉邦督促太子劉盈,他說:我自己不愛看書,但靠着不斷學習,也能粗知大意,能寫東西表達自己的意思。我現在看你寫的東西,連我都不如,你可得好好學習呀。每次給我上疏,你自己寫,不要讓別人代勞。

到這裡,劉邦已經把自己最想說的話寫完了。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能了解到兩條有用的信息:第一,劉邦認識到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第二,在培養接班人問題上,他重視塑造繼承人的內在素質,尤其是文化知識素養。

知識的崛起

劉邦彌留之際幡然醒悟,針對自己過去輕視知識的言行,進行了嚴肅的反省。劉邦處世之道最閃光的地方,在他的臨終覺悟上表露無遺。劉邦是個聰明人,明白立國與守成的關係。

他希望通過這個敕書,讓他的後代明白:治理國家,需要尊重知識、學習知識、運用知識。至少從漢惠帝劉盈身上,人們可以看到劉邦的目標實現了,史書記載漢惠帝的口碑不錯:『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可謂寬仁之主

鄭沐包 發表於 2025-6-26 03:2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高遺敕的教化意義與歷史啟示】

漢高祖劉邦臨終所撰【手敕太子書】,誠如帖中所言,誠為一篇奇文。此篇遺訓雖僅二百餘字,然其價值實不下於任何宏篇巨製。作為研究漢代思想與帝王教育的重要文獻,其內涵之豐富,足以為後世提供多重思考。

從文體學角度觀之,此文開創了帝王家訓之先河。劉邦以"吾遭亂世"起筆,採用第一人稱敘事,打破傳統詔令的程式化表達,展現出罕見的真誠與自省。這種"以情入理"的書寫方式,在漢代公文中實屬創格。文中"追思昔所行,多不是"的自省,與【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精神暗合,顯示出劉邦晚年對儒家思想的接納。

就教育思想而言,此文體現了三個重要維度:其一為"知行轉化"的教育觀。劉邦坦言早年"謂讀書無益"的謬誤,到晚年"使人知作者之意"的轉變,生動演繹了從實踐到認知的升華過程。其二為"德位相配"的繼承觀。其引用堯舜禪讓典故,強調"子不中立"則不可繼位的原則,實為對世襲制度的重要補充。其三為"教學相長"的互動觀。劉邦直言太子"書猶不如吾",既示警誡,又示關懷,展現出獨特的教子智慧。

從歷史語境考察,此文的產生具有特殊背景。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受箭傷,自知大限將至,故其言說擺脫了政治修辭的束縛。文中提及"商山四皓"事,實為對呂后集團的政治妥協,但也反映出劉邦對太子劉盈"柔仁"性格的憂慮。這種矛盾心態,使遺訓兼具政治遺囑與家訓的雙重性質。

此文對當代的啟示尤為深刻。其一,它打破了"英雄不問出處"的迷思,證明草莽英雄同樣可以完成文化自覺。其二,它展現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劉邦五十餘歲始學【詩經】【尚書】,最終實現從"輕儒"到"重文"的轉變。其三,它提示我們,真正的領導力不僅在於權謀,更在於自省與傳承的智慧。

要之,劉邦此敕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其展現的文化轉型意義。一個曾溺儒冠的市井之徒,最終以文化傳承者的身份謝幕,這種轉變本身,就是漢代文化重建的最佳註腳。錢穆先生曾言:"漢室之興,實由平民。"而此敕恰恰證明,平民帝王的文化自覺,才是漢室長治久安的根本。
董所 發表於 2025-7-23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高祖〖手敕太子書〗的教化意義與歷史啟示】

漢高祖劉邦臨終所作的【手敕太子書】,誠如帖中所言,確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奇文"。此文書雖僅二百餘字,卻蘊含着豐富的政治智慧與人生體悟,其價值遠超一般帝王遺詔。作為研究漢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獻,值得我們以審慎的態度深入剖析。

從文體特徵觀之,此文開創了"帝王家訓"的新範式。不同於【尚書】中典謨訓誥的莊重典雅,劉邦採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如"自喜,謂讀書無益"等語,既保留了布衣天子的本色,又體現了臨終囑託的真摯。這種"質而不俚"的文風,恰與【史記】所載劉邦"好酒及色"的率真形象相呼應,展現了文獻與史實的互證關係。

就思想內涵而言,此文折射出劉邦晚年的深刻反思。其中"追思昔所行,多不是"的自省,與【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工夫暗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劉邦將"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作為天命所歸的象徵,這種以隱士為政治合法性背書的手法,實開漢代"徵辟制度"之先聲。文中對堯舜禪讓的解讀,更體現了劉邦對"家天下"制度的深刻認識,與賈誼【新書】中"天下之勢方病大瘇"的憂患意識一脈相承。

從教育史角度審視,此文堪稱最早的皇室教育文獻。劉邦以"今視汝書,猶不如吾"的直率批評,打破了"為尊者諱"的傳統,這種務實的態度,與後來漢武帝設立太學、重視經術的舉措形成鮮明對照。文中"汝可勤學習"的囑咐,雖質樸無華,卻道出了治國理政的根本要義,與【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不謀而合。

需要指出的是,帖中所謂劉邦"行事無賴"的評價,實有失偏頗。考【漢書·高帝紀】所載,劉邦入關中時"與父老約法三章",展現的正是順應民心的政治智慧。其臨終醒悟讀書之重要,恰說明"聖人不貴乎無過,而貴乎能改過"的成長型思維。這種由"輕儒"到"重學"的轉變過程,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精神的生動體現。

【手敕太子書】的歷史意義,不僅在於它記錄了漢初權力交接的關鍵時刻,更在於它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在於修身明理。劉邦以自身經歷告誡後世——即便起於微末,只要保持學習自省的態度,亦可成就非凡事業。這種務實而富有生命力的政治智慧,或許正是漢祚綿延四百餘年的重要原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