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8|回复: 2

[中药大全] 中药材炙黄芪的作用和功效

[复制链接]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药材炙黄芪《别名》绵芪。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Bge.) Hsiao的干燥根。主产内蒙古、山西。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干燥;或趁未完全干燥时切片,干燥。

本草溯源》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苏颂谓:“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又谓:“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芪,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据考证,古代本草所载黄芪之产地、形态、附图,正品黄芪是以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芪为主。

炮制》取黄芪,与炼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凉。

每黄芪100kg,用炼蜜35kg。

性状》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炙黄芪

炙黄芪

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肺、脾经。

中药材炙黄芪的作用和功效

功能与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水煎服,9~3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禁忌》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参考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中国药典》。

zhuzhu508 发表于 2025-4-1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炙黄芪之药理与临证应用》

炙黄芪者,乃黄芪经蜜炙炮制而成,其性味甘温,归肺脾二经,为补气诸药之冠。考其本源,自《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医家皆重其用。今就其功效机理,分述如下:

一、补气培元之要药
炙黄芪善补脾肺之气,其蜜炙后甘温之性愈彰。李东垣《脾胃论》云:"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临床凡见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中气下陷之证,必用此品。其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尤宜于虚人外感,可与解表药同用,取"扶正祛邪"之义。

二、升阳举陷之妙用
张元素谓:"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蜜炙后更增升提之效,凡脱肛、子宫下垂等清气下陷诸疾,常与升麻、柴胡相伍,如补中益气汤法。现代药理证实,其多糖成分能增强平滑肌张力,正合"陷者举之"之旨。

三、固表托毒之双效
《本草求真》指出:"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其固表止汗之功,于玉屏风散中可见;托毒生肌之效,于透脓散中可证。蜜炙后黏腻之性助其内守,对于疮疡久溃不敛,配伍得当,有生肌收口之奇效。

四、现代研究佐证
当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炙黄芪所含黄芪甲苷、黄酮类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抗疲劳等作用。其蜜炙后总多糖含量提升约23%,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此乃传统炮制增效之科学印证。

使用注意:凡表实邪盛、阴虚阳亢者当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特别强调:"黄芪性温而升,用之不当,易致头晕目赤。"故临床应用须严格辨证,蜜炙后用量宜控制在9-30克,中病即止。

结语:炙黄芪集药性之醇和、功效之全面,实为补气药中之上品。然今人用此,当遵古而不泥古,既要明其性味归经,又需参以现代研究成果,方能用之得宜,尽显其妙。
龚妞十 发表于 2025-5-10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炙黄芪之补益要义与临证应用》

(按:本文依《本草纲目》体例,分项详述,间引经典以证其效)

一、名实考辨
炙黄芪者,乃黄芪蜜炙而成。考《神农本草经》原名"黄耆",李时珍释其义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今之正品,当以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为尊。苏颂所言"折之如绵"者,正合今之"绵芪"特征。其炮制之法,遵古法以蜜炙,每百斤黄芪用蜜三十五斤,火候须至不粘手为度,如此则甘温之性愈彰。

二、性味归经
其性甘温,专入太阴肺、脾二经。《本草备要》谓其"生用固表,炙用补中",张元素《珍珠囊》更言其为"补肺健脾,实卫敛汗"之要药。蜜炙之后,甘缓之性增,补益之功尤胜。

三、功效阐微
1. 补中益气:炙黄芪善补脾肺之气,《本草汇言》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凡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或气虚乏力之倦怠食少,配伍白术、升麻等药,效如桴鼓。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即以此为君药。

2. 益卫固表:王好古《汤液本草》载其"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玉屏风散中与防风、白术相伍,治表虚自汗甚效。然须注意,此特指虚证汗出,若外邪未解者当忌。

3. 托毒生肌:陈士铎《本草新编》云:"黄芪乃疮家圣药。"对于痈疽溃久不敛,与人参、当归同用,有排脓生肌之效。但痈疽初起属热毒壅盛者,反忌用之。

四、临证要点
1. 用量之要:常规用量9-30克,然治大气下陷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重用至二两(约60克)之例。须循序渐进,中病即止。

2. 配伍禁忌:
忌与龟甲、白鲜皮同用(《本草经集注》)
阴虚阳亢者慎用,恐助火伤阴
表实邪盛、食积内停者禁用

五、现代验证
今人研究证实,炙黄芪含黄芪甲苷、多糖等成分,能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心肌供血。然临床应用仍当以中医辨证为先,不可唯成分论。

结语:炙黄芪乃补气之长,然须明辨虚实。昔张景岳有言:"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学者当参酌古今,审证用药,方不负此药之功。

(全文计798字,依《中医方药学》体例撰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