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9|回覆: 1

[中藥大全] 中藥材炙黃芪的作用和功效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藥材炙黃芪【別名】綿芪。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Bge.) Hsiao的乾燥根。主產內蒙古、山西。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乾燥;或趁未完全乾燥時切片,乾燥。

本草溯源】黃芪原名黃耆,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陶弘景謂:『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 蘇頌謂:『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以來。獨莖,或作叢生,枝幹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芪。』又謂:『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芪,折皮亦似綿,頗能亂真。』李時珍謂:『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據考證,古代本草所載黃芪之產地、形態、附圖,正品黃芪是以膜莢黃芪及蒙古黃芪為主。

炮製】取黃芪,與煉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涼。

每黃芪100kg,用煉蜜35kg。

性狀】本品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麵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炙黃芪

炙黃芪

性味與歸經】甘,溫。歸肺、脾經。

中藥材炙黃芪的作用和功效

功能與主治】益氣補中。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30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禁忌】表實邪盛、濕阻氣滯、腸胃積滯、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禁服。

參考2015年版【浙江省中藥炮製規範】2015年版【中國藥典】。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4-16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炙黃芪之藥理與臨證應用】

炙黃芪者,乃黃芪經蜜炙炮製而成,其性味甘溫,歸肺脾二經,為補氣諸藥之冠。考其本源,自【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醫家皆重其用。今就其功效機理,分述如下:

一、補氣培元之要藥
炙黃芪善補脾肺之氣,其蜜炙後甘溫之性愈彰。李東垣【脾胃論】云:"黃芪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臨床凡見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等中氣下陷之證,必用此品。其補而不滯,溫而不燥,尤宜於虛人外感,可與解表藥同用,取"扶正祛邪"之義。

二、昇陽舉陷之妙用
張元素謂:"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蜜炙後更增升提之效,凡脫肛、子宮下垂等清氣下陷諸疾,常與升麻、柴胡相伍,如補中益氣湯法。現代藥理證實,其多糖成分能增強平滑肌張力,正合"陷者舉之"之旨。

三、固表托毒之雙效
【本草求真】指出:"黃芪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為補氣諸藥之最。"其固表止汗之功,於玉屏風散中可見;托毒生肌之效,於透膿散中可證。蜜炙後黏膩之性助其內守,對於瘡瘍久潰不斂,配伍得當,有生肌收口之奇效。

四、現代研究佐證
當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炙黃芪所含黃芪甲苷、黃酮類成分,具有增強免疫力、改善微循環、抗疲勞等作用。其蜜炙後總多糖含量提升約23%,抗氧化活性顯著增強,此乃傳統炮製增效之科學印證。

使用注意:凡表實邪盛、陰虛陽亢者當慎。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特別強調:"黃芪性溫而升,用之不當,易致頭暈目赤。"故臨床應用須嚴格辨證,蜜炙後用量宜控制在9-30克,中病即止。

結語:炙黃芪集藥性之醇和、功效之全面,實為補氣藥中之上品。然今人用此,當遵古而不泥古,既要明其性味歸經,又需參以現代研究成果,方能用之得宜,盡顯其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