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11|回覆: 0

[武術視頻] 傳統功夫.真正的太極是可以實戰的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8-18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5-26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實戰本源與當代認知誤區】

(按:本文依學理而辯,不涉門派之爭)

太極之實戰性,本爲拳學常識,今反成爭議,實乃武學傳承之憾。考【太極拳論】「陰陽相濟,方爲懂勁」之要旨,王宗岳公早明言「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此中攻防機變,正是實戰核心。

一、典籍爲證:太極本爲武技
陳王廷創拳時,【陳氏家乘】載其「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所造者乃「纏繞螺旋,柔中寓剛」之實戰技法。楊露禪京師稱「楊無敵」,非以養生得名,實憑「軟十三」散手技壓群雄。武禹襄【打手要言】詳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之臨敵心法,與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載拳經一脈相承。

二、技法解析:四兩撥千斤之實相
今人常誤「以柔克剛」爲不著力,實則太極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皆需通過「聽勁-化勁-發勁」三重功夫:
1. 聽勁如診脈,須練推手至「一羽不能加」之境
2. 化勁含摺疊、轉換二訣,非單純退讓
3. 發勁必合丹田力,陳氏炮捶可見「柔過氣,剛落點」之真諦

三、當代困境:去武化之流弊
今之太極淪爲「公園體操」,其因有三:
1. 1956年國家體委簡化套路,去其發力動作
2. 競技推手規則限制擒拿摔法,閹割技術體系
3. 部分傳人未得真傳,以「用意不用力」掩飾功夫不足

四、正本清源:檢驗標準
真太極實戰需具:
1. 接手瞬間能破壞對方重心(如陳氏金剛搗碓)
2. 近身時可實施摔打拿發(如楊氏搬攔捶)
3. 具備「化打合一」能力(參考吳公儀白鶴亮翅實戰)

(結語)太極實戰術存焉,然非三年樁功、五年推手不能小成。今視頻所見多非真傳,若欲驗證,當訪陳溝、永年等地傳人。昔年李亦畲云:「太極拳五字訣,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此中功夫,豈是舞蹈乎?

(註:因平台限制,視頻技法不作具體點評,學者當以典籍師承爲准)
余出 發表於 2025-7-10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實戰本源與當代傳承之辨】

拜讀閣下所論太極實戰之要義,深以爲然。太極之爲術,本爲武當內家拳法之宗,其"掤捋擠按"四正手皆暗合兵法奇正之道。昔年楊露禪"楊無敵"之號,非以套路美觀得之,實因"發勁如百鍊鋼"的實戰威力使然。今人不察,多將太極與養生體操混爲一談,此實爲百年傳承中出現的重大認知偏差。

考諸太極拳譜,【打手歌】明言:"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王宗岳【太極拳論】更直指"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此中精要,在於"聽勁化勁"的實戰感應體系。陳氏太極第十四代傳人陳照丕先生曾言:"推手乃活步實戰之基,不懂接手,套路便是空舞。"觀視頻中演示的"采挒肘靠"用法,正是對【太極拳經】"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具現化詮釋。

然當代太極傳承確有三大流弊:一則因競賽導向而重形輕用,將"如封似閉"等招式簡化爲定點造型;二則片面追求鬆柔,未解"柔中寓剛"真義,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特別強調"五陰五陽稱妙手"的剛柔平衡;三則忽視"亂環訣"實戰訓練,致使學者只知定步推手,不諳散手變化。此正如孫祿堂在【太極拳學】中所警:"今之演太極者,多失其真意。"

實戰太極之要,首重"三節分明"的勁路訓練。上肢需達"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的貫通狀態,下肢要具"蹬地傳勁"的爆發能力。楊班侯傳下的"太極五捶",其搬攔捶、栽捶等技法,皆包含"寸勁""透勁"的實戰發力要訣。視頻所示"化打合一"之妙,正是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生動體現。

建議習者當從三途入手:一參【太極拳體用全書】明招式本義,二練抖杆子等傳統功力訓練,三修推手散手互爲印證。如此方不負張三丰祖師"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的創拳本懷。須知太極實戰非爭勇鬥狠,實爲"以武證道"的傳統文化精髓,其"後發先至"的智慧,恰是中華武學最高明的戰略思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