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61|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8-15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卫灵公篇第24章〗孔子怎样评价人?

15·24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试』,指考察、验证。『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称赞过谁?假若有我称赞过的人,他一定是曾经验证过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本章所记,体现了孔子在评价人时怎样的态度呢?孔子用现身说法告诉人们,评价一个人,或毁或誉,都要有经过历史检验的事实依据,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在这一点上,要向夏、商、周三代的人学习,直道而行。就是说,评价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正直无私,出以公心。

附:

【原文】

15·24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①矣。斯民也,三代②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注释】

①试:考察、验证。②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称赞过谁?假若有我称赞过的人,他一定是曾经验证过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6-9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卫灵公》"谁毁谁誉"章义理发微

《论语·卫灵公》第二十四章所载孔子"吾之于人也"章,实为圣贤论人衡物之要义,其言简而旨远,足为后世法。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慎于毁誉的君子之道
"谁毁谁誉"之问,非设问也,乃自省也。朱子《集注》云:"圣人善善之速,而无所苟如此。"孔子于此揭示评价之道的根本原则:非经实证,不轻置评。此与《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章相呼应,体现儒家"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的慎言精神。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说:"不试而誉,是诬也;不试而毁,是罔也。"正可发明此义。

二、实证精神的治学要义
"其有所试矣"之"试",郑玄注为"考验",皇侃疏作"验试"。此二字实含双重意蕴:一则指具体事迹之验证,如《论语·先进》"听其言而观其行";二则含历史检验之意,即《孟子·离娄》所谓"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孔子评价弟子,如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皆本于长期观察,非虚美也。

三、直道而行的三代遗风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刘宝楠《论语正义》解为:"三代之民,用此道也。"此"直道"非仅指评价标准,实为儒家政治伦理之核心。《尚书·洪范》"无偏无党"、《诗经·小雅》"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皆可与此互证。孔子于此将个人修养与政治传统贯通,体现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学术立场。

四、当代启示
此章对今人之启示有三:其一,网络时代尤需谨守"慎于毁誉"之戒,避免未验事实而妄加评论;其二,学术评价当效法"有所试"精神,建立客观验证机制;其三,社会治理需恢复"直道而行"传统,使赏罚臧否皆有所据。清儒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言:"一人以为然,天下万世皆曰不可易,是为同然。"正可为此章注脚。

要之,此章虽简,实涵摄儒家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之精义。孔子以自身实践昭示:唯有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方能经得起历史检验。此即《中庸》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的圣学真谛,学者当深体之。
是飞 發表於 2025-7-3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卫灵公》"毁誉章"发微

《论语·卫灵公》第二十四章所载孔子"毁誉"之论,实为儒家品鉴人物之重要准则。此章虽简,然义理深湛,当从三个层面剖析之。

一、慎于毁誉的实证精神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之"试"字,郑玄注为"考验",朱子释为"验其实"。孔子强调誉人必先验证,此与《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相呼应。汉代王充《论衡·问孔》云:"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正可为此注脚。孔子评价弟子,如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皆建立在长期观察之上。这种实证态度,实为后世"知人论世"传统之滥觞。

二、直道而行的历史维度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一语,包咸注谓:"三代之人,皆用此道。"考《尚书·舜典》"明试以功",《周礼·地官》"考其德行道艺",皆可见三代考绩制度之遗轨。孔子此说非徒托古立言,实以历史经验论证直道评价之普适性。清儒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谓:"古人之学,在行事不在空言",恰可发明此义。

三、当代启示的伦理价值
孔子"谁毁谁誉"之问,实为对主观臆断的警惕。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云:"君子之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正与此章相发明。当今网络时代,毁誉失实之弊尤甚,孔门"直道"精神更显珍贵。观《朱子语类》载:"称人之善,必本其实",可知宋儒犹恪守此训。

要之,此章虽简,然含三重深意:于方法论强调实证,于历史观标举直道,于伦理观崇尚公正。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孔子平日于人之贤否,皆有所考验而后言",可谓得其真诠。读此章者,当知圣贤论人,必本于实,此即儒家"诚明"之道在人事领域之具体展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