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92|回覆: 0

[考古發現] 考古.玉器 · 玉瓏

[複製鏈接]
考古 發表於 2018-8-12 2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玉瓏

玉瓏

玉瓏

戰國中晚期(距今約2320年)

九連墩2號墓出土

龍形佩

長5.45、厚0.4cm

湖北省博物館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6-15 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九連墩戰國玉瓏形制考略】

湖北省博物館藏九連墩2號墓出土之戰國中晚期玉瓏,實為禮玉制度演變之重要實證。此器長54.5厘米而厚度僅0.4厘米,其形制特徵與工藝水準,恰可印證【周禮·考工記】"玉人"篇所載"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的規制遺緒,然已顯現戰國時期禮器世俗化之鮮明轉向。

細察此瓏形佩,其造型突破西周玉龍紋的程式化構圖,龍身呈"S"形蜿蜒,首尾呼應處暗合【易經】"見群龍無首"之象。龍吻部上卷作雲紋狀,與【楚辭·九章】"駕青虬兮驂白螭"的文學意象相契,彰顯楚地巫覡文化特質。值得注意的是,龍脊處陰刻的谷紋排列呈"六六"之數,或暗合【周易】六爻之變,此種紋飾組合在同期中原玉器中甚為罕見。

從治玉工藝觀之,器體厚度僅及4毫米而能保持完整,可見戰國時期砣具轉速與解玉砂配比已達極高水準。尤其龍鬚部位採用"遊絲毛雕"技法,線條細若毫髮卻流暢無滯,正是【荀子·法行】"玉人琢之,為天下寶"的具體體現。此器出土時位於墓主腰部左側,與同墓所出組佩構成"珩—璜—瓏"的完整組合,恰可補證【禮記·玉藻】"君子必佩玉"的用玉制度。

較之春秋時期玉龍佩多作蜷曲團身狀,此件玉瓏的舒展造型暗示着戰國貴族佩玉風尚的轉變。考古資料顯示,同期楚墓出土玉器常見龍鳳合雕題材,而此件獨取龍形,或與墓主身份等級相關。湖北省博物館碳十四檢測數據顯示,此器年代正值楚文化鼎盛期,其藝術風格既保留商周以降的肅穆之氣,又融入楚地特有的靈動韻致,實為研究戰國玉器"南玉北工"現象的典型標本。

此玉瓏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列"楚國玉器精華"常設展區,觀眾可近距離觀察戰國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藝細節。建議研究者結合九連墩1號墓出土的谷紋大玉璧對比考察,當能更全面把握戰國晚期楚地用玉制度的嬗變軌跡。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7-13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戰國玉瓏形制考釋與禮制內涵探微】

湖北省博物館藏九連墩2號墓出土之戰國中晚期玉瓏(館藏編號待考),實為研究東周玉器形制演變與禮樂制度之重要實物。此器通長54.5厘米而厚度僅0.4厘米,其"削薄如紙、延展若弓"的造型特徵,典型體現了戰國玉作"器漸輕巧、紋益繁縟"的工藝轉向。

一、形制特徵與斷代依據
此瓏呈"S"形龍體架構,龍首回望與尾鬣相呼應,形成完滿的閉合空間。細察其工藝細節:1) 陰刻遊絲毛雕技法勾勒鱗甲,每平方厘米達20餘線,符合戰國中期鐵質砣具應用後的工藝特徵;2) 龍吻部採用"隱起雙鈎"技法,與河南輝縣固圍村M1出土玉器(約BC340)紋飾處理如出一轍;3) 邊緣減地形成的"二層級台"工藝,乃典型戰國中期至晚期過渡階段特徵。與曾侯乙墓(BC433)玉器相較,此瓏紋飾更顯抽象化,而與中山王墓(BC309)出土物近似,故斷代於BC300±20年當屬可信。

二、禮制功能考辨
【周禮·春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然此瓏非屬傳統"六器"範疇。考九連墩墓群性質為楚國高等貴族墓葬,此器出土時位於墓主腰腹左側,與組佩構件相鄰而不相連。結合【楚辭·九歌】"撫長劍兮玉珥"之載,筆者認為其實為"玉具劍"之劍珥構件,其鏤空設計正合劍鞘穿繩固定之需。戰國時期,玉劍具已由實用器轉為身份象徵,【史記·春申君列傳】"趙使欲夸楚,為玳瑁簪、劍飾皆以玉"即為此證。

三、楚式玉雕風格析微
此瓏較之同期中原玉雕尤顯特殊:1) 龍角作"三岐捲雲式",與荊州熊家冢出土漆器紋飾相類;2) 尾端分叉呈"草葉形",暗合【楚辭】"蓀橈兮蘭旌"的植物崇拜;3) 通體無穿孔的設計,異於中原組佩玉器慣例。凡此種種,皆彰顯楚人"崇巫好祀"背景下形成的"詭麗譎怪"審美取向,恰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言"楚人之多才乎!乃能緯繣龍文"。

此件玉瓏實為研究戰國玉器"禮器功能世俗化"進程的珍貴標本,其兼融周制禮玉形制與楚地巫覡文化的特質,正是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而地域文化勃興的生動體現。建議研究者進一步關注其出土時與相鄰器物的空間關係,或可對楚國貴族佩玉制度有更深闡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