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95|回復: 0

[中药大全] 中药材.红参

[複製鏈接]
昱嘉健康 發表於 2018-8-10 1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红参

自古以来,「一支红参犹如一串宝石」的美誉让红参成为大补元气的圣品之一。但受地域影响,对于很多南方朋友来说,对红参依然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红参的神秘面纱。

到底什么是红参?

红参是水参经过浸润、清洗、分选、蒸制、晾晒、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的熟制品。

众多研究发现,人参蒸熟变为红参后,人参内的一部分普通人参皂苷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发挥出人参不具备的功效。这就是红参得天独厚的优势。

到底什么是红参

到底什么是红参

红参有哪些功效?

红参有哪些功效?

红参有哪些功效?

38b32502ea653dd328548643157e5444.jpg

什么样的人适合服用红参

凡出现经常怕冷,手脚冰凉,眩晕倦怠,四肢乏力,易感疲劳,气短喘促,时感胃中寒冷等症状,都可以选用含服红参。同时红参特别适用于三高人群(特别是糖尿病病人)及心脑血管疾病人群的调养。

什么样的人适合服用红参

什么样的人适合服用红参

红参的吃法有哪些?

红参的吃法有很多种,红参可以直接放在嘴里嚼着吃,也可以泡茶、煮粥等。

01咀嚼

将红参用切成小薄片,然后一次吃上两三片,吃的时候一定不能狼吞虎咽,应该慢慢咀嚼,一点点吞咽。嚼食法对病后体虚,容易疲倦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帮助。

02泡茶

同样是将红参切成小片,然后就想泡茶一样,用开水冲泡,然后当做茶叶喝下去就行。

红参的吃法有哪些?

红参的吃法有哪些?

03煮粥

将红参和大米、糯米等一起放在锅里,熬成粥,并一起吃下去,能够改善虚弱无力、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04蒸食

与蒸面食相仿,将锅底加入适量水,红参隔水蒸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可直接食用,口感相对咀嚼更加绵糯。

将红参和大米、糯米等一起放在锅里,熬成粥

将红参和大米、糯米等一起放在锅里,熬成粥

05炖食

炖食红参,以红参为配料,可以和猪肉、鸡鸭鱼等一起炖煮,不仅能盖掉腥味,而且还能充分将红参的营养物质熬出来,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06泡茶

将红参切段、切片或者研磨成粉,每天加开水沏茶,将茶水喝完后,将已经泡至发白的红参取出食用,但每天使用干重不要超过5克。

红参进补不宜过多

红参进补不宜过多

红参的吃法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可以泡酒喝。

红参进补不宜过多

在这里提醒大众因为红参是一种保健品,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用,并注意掌握摄入量。医生建议红参一定要掌握好食用剂量,秉承少吃常吃的原则。

凤杰 發表於 2025-4-29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红参考略:药性辨微与服食要义》

红参者,人参之熟制品也。考其源流,当溯至《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味甘微寒"之说,而后世蒸制之法,实为药性转化之妙术。今就红参之要义,分述如次:

一、炮制机理考辨
红参之异于生晒参者,在其"九蒸九曝"之制。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此中机要,正在于皂苷转化之理。现代药理学证实,蒸制过程中Rg3、Rh2等稀有人参皂苷生成,此即红参温补之性的物质基础。然须明辨者,蒸制火候当遵古法,过则药性散失,不及则转化未全。

二、药性功效析微
红参味甘微苦,性温,归脾、肺、心经。其效验可概括为三:
1. 大补元气:张仲景《伤寒论》中理中汤类方,实开红参补气之先河。现代所谓"易感疲劳、气短喘促"者,正合《内经》"劳者温之"之旨。
2. 温阳固脱:针对"手足厥冷"之症,红参较生晒参更具回阳救逆之效,此与附子配伍尤妙。
3. 生津安神:其性虽温而不燥,反具"阳中求阴"之妙,故糖尿病之消渴亦可用之。

三、体质宜忌辨正
红参虽补,实非万人皆宜。今人多言"三高人群适用",然须细辨:
• 气虚阳弱者宜(面白、脉弱、舌淡)
• 阴虚火旺者忌(舌红少津、脉细数)
• 湿热壅滞者慎用(苔黄腻、脘痞)
尤当注意,现代人营养过剩者众,若滥服红参,反致"气有余便是火"之弊。

四、服食古法新诠
所述六法各有渊源:
1. 咀嚼法:源自《千金要方》"含化"之法,使药力徐徐释放
2. 蒸食法:暗合《雷公炮炙论》"隔水炖"之要诀
3. 炖食配伍:当循"补勿过腻"原则,建议与白萝卜同炖,既制温性,又助运化

五、临证要语
红参之用,贵在"适度"二字:
• 日常调补:每日3克为度
• 急症救逆:可用至30克,但须佐以陈皮理气
• 夏季服用:当配伍麦冬、五味子,此即生脉散之意

结语:红参之妙,在"化"不在"补"。今人但知其补益之功,未解其转化之妙。用药如用兵,贵在辨证施治,切莫人云亦云,徒恃补药为养生捷径。学者当参酌古今,明其性味,知其宜忌,方能得其真益。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