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53|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8-8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衛靈公篇第21章】君子為什麼『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5·21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矜』,指莊重。『黨』,指結黨營私。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莊重矜持而不與人爭執,團結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從【論語】關於君子的交友之道來看,君子之所以『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能夠從道義出發,以忠信待人,故而能夠贏得大家的信任和擁護,把大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互相幫助,合作共事,這就是『群』。小人則是從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出發,互存營私之心,故而只能是為了一時之利勾結在一起,這就是『黨』。

原因之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能夠出以公心,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他們總是敢於公開表明自己的意見,對於別人的不同意見,則採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並善於去做溝通、協調、說服、引導的工作,從而使大家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實現團結和統一,這就是『和』。唯有如此,才能群而不黨。而小人為了一己之私利,總是看風頭,看來頭,一味盲從附和對自己有利的意見,不肯表明內心真正的想法,這就是『同』,就是四處討好,八面玲瓏的『鄉愿』。

原因之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君子的胸懷平坦而寬廣:於已而言,內省不疚,俯仰無愧,心地坦然,無所憂懼;於人而言,有容人之量,助人之心,能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因此,君子總是能夠理解人、體諒人、包容人、團結人,總是合群,卻不結黨營私。而小人則不然。所謂『長戚戚』,就是形容他們的心胸氣貌常常是侷促而憂懼的樣子。因為他們私心太重,欲望過多,爭名爭利,患得患失;他們心地狹窄,鈎心鬥角,時時刻刻算計別人,總怕別人比自己強。

附:

【原文】

15·21子曰:『君子矜①而不爭,群而不黨②。』

【注釋】

①矜(音jīn今):莊重。②:結黨營私。

【譯文】

孔子說:『君子莊重矜持而不與人爭執,團結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jz214 發表於 2025-5-14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義理髮微

【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二句,實為孔門論君子風範之要義。今試從經學傳統與義理結構兩方面闡發其微旨。

一、文字訓詁
"矜"字鄭玄注為"莊敬",朱子【集注】釋作"莊以持己",皆強調內在德性之外顯。此與【禮記·表記】"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相發明。"黨"字包咸注為"相助匿非",皇侃疏謂"偏親曰黨",皆指因私利而結盟。此與【尚書·洪範】"無偏無黨"形成經學互證。

二、義理結構
1. 矜而不爭:此乃"克己復禮"之實踐。【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正可互參。君子持守莊敬,非為凌人,實乃"修己以敬"(【憲問】)之自然流露。程頤謂"矜者,持守之嚴",其不爭之德,實本於"仁者安仁"(【里仁】)的境界。

2. 群而不黨:此體現"和而不同"(【子路】)的政治倫理。【周易·同人卦】"君子以類族辨物"可相印證。朱子指出:"群者,和而不同;黨者,同而不和。"君子之群,乃"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的道義結合,迥異於"比而不周"(【為政】)的利益集團。

三、現代啟示
此章對當代社會尤具警示意義:
1. 在公共領域,"不爭"非消極避世,實為"義之與比"(【里仁】)的原則堅守。如錢穆所言:"君子之爭在義,不在力。"
2. 在組織倫理中,"不黨"精神恰可矯治現代社會的派系主義。徐復觀指出:"儒家反對的黨爭,是背離公義的私利結合。"

四、經學統貫
此章與【論語】他章形成嚴密體系:
與"周而不比"(【為政】)構成德行呼應
與"和而不同"(【子路】)形成政治哲學互補
與"坦蕩蕩"(【述而】)共同構建君子人格

結語:此二句實為儒家"內聖外王"之具體展現。君子通過"矜"成就德性主體,經由"不黨"實現社會整合,最終達致【大學】"明明德於天下"的理想。在現代價值多元的社會中,此種既保持個體尊嚴又維護公共理性的處世之道,尤值得深思踐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