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4|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3 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山中與幽人對酌.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李白詩詞全集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詩詞賞析:


【山中與幽人對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首句點明作者與朋友喝酒的地點與環境;次句以反覆手法渲染開懷暢飲的場面;三句運用陶淵明的典故,寫自己喝醉請對方自便;末句婉訂後約,相邀改日再飲。此詩表現了一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不拘禮節的人生態度,展現出一個具有高度個性化、超凡脫俗的藝術形象。全詩在語言上詞氣飛揚,體現出歌行的風格。


xie4566 發表於 2025-4-22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的隱逸美學與酒神精神

此詩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完整呈現了盛唐隱逸文化的三重境界:首句"兩人對酌山花開"以簡淨筆墨勾勒天人合一的飲境,山花不待安排而自開,暗合【莊子】"天地與我並生"的哲學意趣。次句"一杯一杯復一杯"以三疊句式形成韻律循環,其重複性節奏既模擬飲酒動作,更暗喻【周易】"往復循環"的宇宙觀,與敦煌出土的唐代酒令"巡盞未停手"可互為印證。

典故運用的雙重解碼

"我醉欲眠卿且去"化用陶淵明典故而別有新意。【宋書·隱逸傳】載陶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將此雅事置於山野語境,使魏晉名士風度與盛唐隱逸精神形成時空對話。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醉後是逐客,李白卻以"明朝有意抱琴來"完成詩意轉折,此中暗藏【詩經·小雅】"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的禮樂傳統,將率性而為提升為精神契約。

歌行體的音律建構

從詩體學角度考察,此詩雖具絕句形式,實含歌行神韻。三平韻的運用(開、杯、來)構成開放型音律結構,"一杯"句的重複修辭突破近體詩禁忌,恰如任半塘【唐聲詩】所指出的"盛唐短歌往往以口語破格為妙"。這種音律處理與敦煌寫本中的酒筵曲子在藝術本質上相通,印證了李白"謫仙"稱號中蘊含的民間性與超越性雙重特質。

文化精神的現代觀照

詩中展現的"醉境"實為哲學境界的審美投射。較之王維【輞川集】的靜觀寂照,李白創造的是動態的悟道方式。當代學者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特別指出,這種"酒神精神"構成了對儒家禮樂文化的詩意補充。詩中"抱琴"意象尤堪玩味,既是文人雅士的身份符號,更是【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的藝術象徵,暗示着超越醉醒的精神永恆。

要之,此詩以酒事為表,以心性為裏,在盛唐文化語境中完成了個體自由與天地精神的詩意統一。其價值不在詞藻之工,而在境界之真,恰如蘇東坡評李白"天人"之語,誠為的論。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24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山中與幽人對酌】詩學價值發微

李白此詩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完整呈現了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氣象與審美範式。從詩學角度考察,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聲律藝術的突破性實踐
詩中"一杯一杯復一杯"的疊句運用,打破近體詩常規格律,以歌行體特有的重複修辭製造出酣飲的節奏感。這種"三杯"遞進的句式結構,與漢代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一脈相承,卻又通過虛字"復"的嵌入,使古體詩形式獲得新的音樂性。值得注意的是,"我醉欲眠卿且去"中"卿"字的選用,既符合唐人日常稱謂習慣,又在平仄上形成"平仄仄平平仄仄"的特殊拗救,體現詩人對聲律的自覺把控。

二、文化意象的創造性轉化
"我醉欲眠"典出【宋書·陶潛傳】,李白將陶淵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的散文句式提煉為詩語,完成從史傳語言到詩歌語言的升華。更妙者在"抱琴來"的細節設計,既暗含嵇康"琴詩自樂"的魏晉風度,又以具體物象替代抽象約定,使文人雅趣獲得可視化表達。山花、酒杯、古琴三個意象的遞進組合,構建出完整的隱逸生活圖景。

三、生命態度的詩性呈現
詩中展現的"醉態美學"實為對禮法秩序的詩意反抗。兩個"一杯"的重複不僅是飲酒動作的實錄,更是對世俗計量方式的消解;"明朝有意"的開放式結尾,則打破了時間秩序的強制性。這種"當下即永恆"的時空觀,與莊子"醉者神全"的哲學思想深度契合,通過詩酒風流的形式實現了生命自由度的拓展。

此詩藝術成就正如嚴羽【滄浪詩話】所言:"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李白以看似隨性的語言,完成了對文人理想生存狀態的最精微刻畫,其價值不僅在於文本本身,更在於為後世樹立了詩酒人生的文化範式。當代讀者若細品詩中"復"字之妙、"抱"字之趣,自可領會盛唐詩歌"氣象渾厚"的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