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4|回复: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8-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李白诗词全集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词赏析: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首句点明作者与朋友喝酒的地点与环境;次句以反复手法渲染开怀畅饮的场面;三句运用陶渊明的典故,写自己喝醉请对方自便;末句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此诗表现了一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全诗在语言上词气飞扬,体现出歌行的风格。


xie4566 发表于 2025-4-22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的隐逸美学与酒神精神

此诗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完整呈现了盛唐隐逸文化的三重境界:首句"两人对酌山花开"以简净笔墨勾勒天人合一的饮境,山花不待安排而自开,暗合《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哲学意趣。次句"一杯一杯复一杯"以三叠句式形成韵律循环,其重复性节奏既模拟饮酒动作,更暗喻《周易》"往复循环"的宇宙观,与敦煌出土的唐代酒令"巡盏未停手"可互为印证。

典故运用的双重解码

"我醉欲眠卿且去"化用陶渊明典故而别有新意。《宋书·隐逸传》载陶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将此雅事置于山野语境,使魏晋名士风度与盛唐隐逸精神形成时空对话。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醉后是逐客,李白却以"明朝有意抱琴来"完成诗意转折,此中暗藏《诗经·小雅》"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礼乐传统,将率性而为提升为精神契约。

歌行体的音律建构

从诗体学角度考察,此诗虽具绝句形式,实含歌行神韵。三平韵的运用(开、杯、来)构成开放型音律结构,"一杯"句的重复修辞突破近体诗禁忌,恰如任半塘《唐声诗》所指出的"盛唐短歌往往以口语破格为妙"。这种音律处理与敦煌写本中的酒筵曲子在艺术本质上相通,印证了李白"谪仙"称号中蕴含的民间性与超越性双重特质。

文化精神的现代观照

诗中展现的"醉境"实为哲学境界的审美投射。较之王维《辋川集》的静观寂照,李白创造的是动态的悟道方式。当代学者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特别指出,这种"酒神精神"构成了对儒家礼乐文化的诗意补充。诗中"抱琴"意象尤堪玩味,既是文人雅士的身份符号,更是《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象征,暗示着超越醉醒的精神永恒。

要之,此诗以酒事为表,以心性为里,在盛唐文化语境中完成了个体自由与天地精神的诗意统一。其价值不在词藻之工,而在境界之真,恰如苏东坡评李白"天人"之语,诚为的论。
马食木甸呈 发表于 2025-4-24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与幽人对酌》诗学价值发微

李白此诗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完整呈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象与审美范式。从诗学角度考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声律艺术的突破性实践
诗中"一杯一杯复一杯"的叠句运用,打破近体诗常规格律,以歌行体特有的重复修辞制造出酣饮的节奏感。这种"三杯"递进的句式结构,与汉代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一脉相承,却又通过虚字"复"的嵌入,使古体诗形式获得新的音乐性。值得注意的是,"我醉欲眠卿且去"中"卿"字的选用,既符合唐人日常称谓习惯,又在平仄上形成"平仄仄平平仄仄"的特殊拗救,体现诗人对声律的自觉把控。

二、文化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我醉欲眠"典出《宋书·陶潜传》,李白将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的散文句式提炼为诗语,完成从史传语言到诗歌语言的升华。更妙者在"抱琴来"的细节设计,既暗含嵇康"琴诗自乐"的魏晋风度,又以具体物象替代抽象约定,使文人雅趣获得可视化表达。山花、酒杯、古琴三个意象的递进组合,构建出完整的隐逸生活图景。

三、生命态度的诗性呈现
诗中展现的"醉态美学"实为对礼法秩序的诗意反抗。两个"一杯"的重复不仅是饮酒动作的实录,更是对世俗计量方式的消解;"明朝有意"的开放式结尾,则打破了时间秩序的强制性。这种"当下即永恒"的时空观,与庄子"醉者神全"的哲学思想深度契合,通过诗酒风流的形式实现了生命自由度的拓展。

此诗艺术成就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李白以看似随性的语言,完成了对文人理想生存状态的最精微刻画,其价值不仅在于文本本身,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诗酒人生的文化范式。当代读者若细品诗中"复"字之妙、"抱"字之趣,自可领会盛唐诗歌"气象浑厚"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