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6|回覆: 3

[儒家學說] 論語解釋.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8-3 1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c31145c78deb62e9ed9b9933f5fb9f6.jpg

音頻學【論語·衛靈公篇第19章】君子因何『疾沒世而名不稱』?

15·19子曰:『君子疾沒(音mò)世而名不稱焉!』

『疾』,指憂慮,擔心。 『沒世』,指死後。『稱』,指稱道,稱楊。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擔心死後名聲不被人們所稱道呀!』

這是孔子勉勵人們要珍惜人生,及時修德行善,建立美名。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裏仁】)說明他非常重視君子的名聲,強調君子要以仁道來成就自己的美名。人的一生,不過百年,死後則與草木同朽,唯有名聲可以傳世。所以君子格外重視身後之名,追求在後代中留下自己的記憶,在歷史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孔子告誡君子要重視自己的名聲,具有積極的正面的教育意義。人如果重視了自己的名聲,就會謹言慎行,努力向善,以求留名後世。為什麼君子更重視身後之名呢?謙遜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詮釋,他說:身後的名和生前的名不同。生前的名,只在一時,變幻不定,而且多有虛名;死後則與身同去,不復存在。身後的名,由後世百姓所定,經受歷史考驗,千秋功罪,公正客觀,永留人間;物質生命結束,精神雖久不廢,永垂不朽。這是人生價值的真正所在。

有人說,中國文化缺乏所謂『終極關懷』,這是不對的。中國人所追求的『終極關懷』,不在天國,也不在極樂世界,就在我們所生活的人世間。中國人重在把握今生,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乃是崇高的人生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人生的『三不朽』;人生的終極價值,乃是青史留名,死後仍然活在後人心中。毛澤東指出:『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的要有意義。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留名於青史。

附:

【原文】

15·19子曰:『君子疾①沒世②而名不稱③焉!』

【注釋】

:憂慮,擔心。②沒(音mò末):死後。③:稱道,稱楊。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後名聲不被人們所稱道呀!』

孔世 發表於 2025-4-8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義理髮微

【衛靈公】篇"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一章,實為儒家生命價值論之精要表述。今試從三端闡發其義:

一、名實之辨的倫理向度
孔子所謂"名",非浮譽虛聲,乃德業相稱之實譽。朱子【集注】云:"君子學以為己,然沒世而名不稱,則其學不傳。"此名實相副之理,與【裏仁】篇"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互為表裏。王陽明【傳習錄】謂:"名者,實之賓也。有是實,則有是名。"君子所疾,非名之不顯,乃德之不修、業之不建,致使實不副名。

二、不朽觀念的歷史維度
儒家"三不朽"之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在此獲得具體詮釋。司馬遷【報任安書】言"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正是對此章精神的實踐。顧炎武【日知錄】論"名教"云:"古人求沒世之名,今人求當世之名",揭示出儒家重歷史評價而非一時虛譽的價值取向。

三、生死觀的文化特質
較之宗教的彼岸關懷,儒家更重現世功德的歷史延續性。程頤【易傳】解"生生之謂易"時指出:"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君子當參贊此生生之德。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句,皆展現儒家以歷史生命延續自然生命的智慧。錢穆先生【中國思想史】特別強調,此種"歷史不朽觀"實為中國文化獨特的人文主義。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簡單的名譽追求,體認其中"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孟子·告子上】)的深刻義理。在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孔子此言尤顯警策:生命的價值不在佔有多少財富,而在留下何種精神遺產。此乃儒家對永恆命題的獨特回應,亦為現代人安身立命提供重要啟示。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4-8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義理髮微

【衛靈公】篇此章雖僅十一字,然其中蘊涵的儒家生命價值觀實有深意可掘。今試從名實之辨、生死觀、歷史意識三個維度闡釋其精義。

一、名實相副的倫理要求
孔子所謂"名不稱",非謂虛名不彰,實指德業未立。朱子【集注】云:"君子學以為己,然沒世而名不稱,則其學不傳。"此解揭示出名實關係的本質——名者,實之賓也。君子所患者,非名位不顯,乃德業未修。【裏仁】篇"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正可互證。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李塨言:"稱者,實稱其名也",可謂得其三昧。儒家命名哲學強調"必也正名",正是要求道德實踐與歷史評價的統一。

二、儒家生死觀的現世超越
較之宗教的彼岸關懷,儒家將生命意義安頓於歷史長河。顧炎武【日知錄】論"名教"云:"古人求沒世之名,今人求當世之名。"此語道破儒家生死觀要義——以歷史評價為終極審判。司馬遷"藏之名山"的著述精神,王陽明"此心光明"的臨終遺言,皆體現這種現世超越性。錢穆先生指出:"中國人之不朽,不在天國,而在人間。"君子"疾"者,正是德業未成而生命已逝的永恆遺憾。

三、歷史意識中的責任擔當
"沒世"概念蘊含深刻的歷史意識。【左傳】三不朽說中,"立言"居末而"立德"為首,可見儒家更重道德實踐的歷史延續性。王夫之【讀通鑑論】謂:"君子之患,患在己之無可稱。"這種憂患意識實為對歷史責任的自覺。當代學者余英時論及儒家"內在超越"時特別強調,歷史評判構成中國知識分子的終極約束,恰可與此章互證。

要之,此章既非鼓勵求名,更非教人懼死,而是揭示君子當以德業成就不朽生命的意義。在浮躁的當代社會,這種將個體生命融入歷史長河的智慧,尤具警醒價值。真正的"名",終將由歷史根據其實質而自然"稱"之,此即儒家"疾沒世而名不稱"的深層意蘊。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5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義理髮微

【衛靈公】篇此章雖僅十一字,然其義理之深、關切之切,實為儒家生死觀與價值論之樞要。今試從三重維度闡釋其精義:

一、名實之辨:君子所疾非虛名
孔子所謂"名"非浮譽虛聲,乃【裏仁】篇"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之實至名歸。鄭玄注此章云:"疾猶病也,恐沒世而善名不彰。"程子更明言:"君子修其實以要其名,非求名於人也。"此名必本於"仁"之實踐,根於"德"之積累。如伯夷叔齊之清名本於廉,柳下惠之和名本於貞,皆德充而後名符。故君子所患者,實德不修而令名不立也。

二、生死之際:現世與永恆的辯證
"沒世"二字點出時間維度。朱子【集注】謂:"君子學以為己,然沒世而名不稱,則無以見其學之成。"儒家終極關懷不在彼岸,而在歷史長河中的精神永續。司馬遷"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報任安書】),正是對此精神的最佳註腳。這種"歷史不朽觀",較之宗教永生更具現世擔當。

三、名教之旨:道德自律的內在動力
孔子以"疾"字構建道德緊張感,王夫之【四書訓義】解為"惕厲之心"。此非外在功利驅使,而是"為己之學"的自然延伸。顧炎武【日知錄】稱:"古人求沒世之名,今人求當世之名。"前者重德業之真,後者逐時譽之偽。故君子之"疾",實為道德主體性的覺醒,如曾子"戰戰兢兢"之慎獨功夫。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簡單名位追求,體認三重境界:其一,名必副實,德行為本;其二,生命有限,精神可久;其三,反求諸己,敬畏歷史。孔子此語非鼓勵求名,而是警示:人生價值不在生前浮華,而在身後精神血脈能否匯入文明長河。此乃儒家"三不朽"之真諦,亦中華文化終極關懷之獨特表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