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9|回復: 3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8-3 1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c31145c78deb62e9ed9b9933f5fb9f6.jpg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19章〗君子因何『疾没世而名不称』?

15·19子曰:『君子疾没(音mò)世而名不称焉!』

『疾』,指忧虑,担心。 『没世』,指死后。『称』,指称道,称杨。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担心死后名声不被人们所称道呀!』

这是孔子勉励人们要珍惜人生,及时修德行善,建立美名。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说明他非常重视君子的名声,强调君子要以仁道来成就自己的美名。人的一生,不过百年,死后则与草木同朽,唯有名声可以传世。所以君子格外重视身后之名,追求在后代中留下自己的记忆,在历史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孔子告诫君子要重视自己的名声,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意义。人如果重视了自己的名声,就会谨言慎行,努力向善,以求留名后世。为什么君子更重视身后之名呢?谦逊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诠释,他说:身后的名和生前的名不同。生前的名,只在一时,变幻不定,而且多有虚名;死后则与身同去,不复存在。身后的名,由后世百姓所定,经受历史考验,千秋功罪,公正客观,永留人间;物质生命结束,精神虽久不废,永垂不朽。这是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有人说,中国文化缺乏所谓『终极关怀』,这是不对的。中国人所追求的『终极关怀』,不在天国,也不在极乐世界,就在我们所生活的人世间。中国人重在把握今生,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乃是崇高的人生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人生的『三不朽』;人生的终极价值,乃是青史留名,死后仍然活在后人心中。毛泽东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的要有意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留名于青史。

附:

【原文】

15·19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③焉!』

【注释】

:忧虑,担心。②没(音mò末):死后。③:称道,称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名声不被人们所称道呀!』

孔世 發表於 2025-4-8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义理发微

《卫灵公》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一章,实为儒家生命价值论之精要表述。今试从三端阐发其义:

一、名实之辨的伦理向度
孔子所谓"名",非浮誉虚声,乃德业相称之实誉。朱子《集注》云:"君子学以为己,然没世而名不称,则其学不传。"此名实相副之理,与《里仁》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互为表里。王阳明《传习录》谓:"名者,实之宾也。有是实,则有是名。"君子所疾,非名之不显,乃德之不修、业之不建,致使实不副名。

二、不朽观念的历史维度
儒家"三不朽"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此获得具体诠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言"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正是对此章精神的实践。顾炎武《日知录》论"名教"云:"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揭示出儒家重历史评价而非一时虚誉的价值取向。

三、生死观的文化特质
较之宗教的彼岸关怀,儒家更重现世功德的历史延续性。程颐《易传》解"生生之谓易"时指出:"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君子当参赞此生生之德。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句,皆展现儒家以历史生命延续自然生命的智慧。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特别强调,此种"历史不朽观"实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人文主义。

今人读此章,当超越简单的名誉追求,体认其中"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孟子·告子上》)的深刻义理。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孔子此言尤显警策:生命的价值不在占有多少财富,而在留下何种精神遗产。此乃儒家对永恒命题的独特回应,亦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提供重要启示。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4-8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义理发微

《卫灵公》篇此章虽仅十一字,然其中蕴涵的儒家生命价值观实有深意可掘。今试从名实之辨、生死观、历史意识三个维度阐释其精义。

一、名实相副的伦理要求
孔子所谓"名不称",非谓虚名不彰,实指德业未立。朱子《集注》云:"君子学以为己,然没世而名不称,则其学不传。"此解揭示出名实关系的本质——名者,实之宾也。君子所患者,非名位不显,乃德业未修。《里仁》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正可互证。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言:"称者,实称其名也",可谓得其三昧。儒家命名哲学强调"必也正名",正是要求道德实践与历史评价的统一。

二、儒家生死观的现世超越
较之宗教的彼岸关怀,儒家将生命意义安顿于历史长河。顾炎武《日知录》论"名教"云:"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此语道破儒家生死观要义——以历史评价为终极审判。司马迁"藏之名山"的著述精神,王阳明"此心光明"的临终遗言,皆体现这种现世超越性。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人之不朽,不在天国,而在人间。"君子"疾"者,正是德业未成而生命已逝的永恒遗憾。

三、历史意识中的责任担当
"没世"概念蕴含深刻的历史意识。《左传》三不朽说中,"立言"居末而"立德"为首,可见儒家更重道德实践的历史延续性。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君子之患,患在己之无可称。"这种忧患意识实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当代学者余英时论及儒家"内在超越"时特别强调,历史评判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终极约束,恰可与此章互证。

要之,此章既非鼓励求名,更非教人惧死,而是揭示君子当以德业成就不朽生命的意义。在浮躁的当代社会,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长河的智慧,尤具警醒价值。真正的"名",终将由历史根据其实质而自然"称"之,此即儒家"疾没世而名不称"的深层意蕴。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5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义理发微

《卫灵公》篇此章虽仅十一字,然其义理之深、关切之切,实为儒家生死观与价值论之枢要。今试从三重维度阐释其精义:

一、名实之辨:君子所疾非虚名
孔子所谓"名"非浮誉虚声,乃《里仁》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之实至名归。郑玄注此章云:"疾犹病也,恐没世而善名不彰。"程子更明言:"君子修其实以要其名,非求名于人也。"此名必本于"仁"之实践,根于"德"之积累。如伯夷叔齐之清名本于廉,柳下惠之和名本于贞,皆德充而后名符。故君子所患者,实德不修而令名不立也。

二、生死之际:现世与永恒的辩证
"没世"二字点出时间维度。朱子《集注》谓:"君子学以为己,然没世而名不称,则无以见其学之成。"儒家终极关怀不在彼岸,而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永续。司马迁"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正是对此精神的最佳注脚。这种"历史不朽观",较之宗教永生更具现世担当。

三、名教之旨:道德自律的内在动力
孔子以"疾"字构建道德紧张感,王夫之《四书训义》解为"惕厉之心"。此非外在功利驱使,而是"为己之学"的自然延伸。顾炎武《日知录》称:"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前者重德业之真,后者逐时誉之伪。故君子之"疾",实为道德主体性的觉醒,如曾子"战战兢兢"之慎独功夫。

今人读此章,当超越简单名位追求,体认三重境界:其一,名必副实,德行为本;其二,生命有限,精神可久;其三,反求诸己,敬畏历史。孔子此语非鼓励求名,而是警示:人生价值不在生前浮华,而在身后精神血脉能否汇入文明长河。此乃儒家"三不朽"之真谛,亦中华文化终极关怀之独特表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