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1|回復: 0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功夫历代仅在武当道门秘传的太和拳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8-2 22: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7-14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和拳秘传考略》

太和拳者,乃武当秘传之上乘功法,其源流可溯至三丰祖师"内炼金丹,外演太极"之旨。历代仅以道门心印相授,非世俗外传之拳脚功夫可比。今观视频所示身形劲路,虽仅得鳞爪,然其中"五步八法"之要诀、"九宫缠丝"之机杼,实与《武当太和宗谱》所载"形如槐虫,劲若云轮"的古训相契,足证其传承未失本真。

考太和拳之特质,首重"三调合一":调息以应河洛数理,调形以合四象八卦,调心以守黄庭祖窍。其十三势暗合《黄庭经》"二十四真"之要义,每式皆含"起钻落翻"的丹道火候。如视频中"云手"一式,非止于肢体开合,实为任督二脉的显化,外现为"燕子抄水"之形,内蕴"坎离交媾"之机。此即《道藏》所谓"武演大道"的真谛。

然须辨明者,今世俗所见太和拳多经简化。据明末清初《均州志》载,完整传承需经"三阶九候":初阶习"七十二闭手"筑基,中阶炼"三十六天罡腿"导引,上阶方得授"太和八绝"。视频所示"玉女穿梭"一式,其转身时足尖点地如鹤踏龟背,正是武当"龟蛇相盘"的秘传身法,较之外间流传版本,犹存古法"转枢在踵"的要妙。

此拳最精微处,在于将《周易参同契》"五金八石"之说化入拳架。如"搬拦捶"非蛮力击打,乃借"金公木母"相激之势,以肺金之气催动肝木之劲。昔年徐本善道长曾言:"太和之拳,实为移动的鼎炉。"视频中老者演练时肩胯如磨盘相推,正是丹道"进阳火退阴符"的外显,此非二十年以上纯功不能至。

今人研习此道,当以《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为纲,辅以《武当剑谱》身法要诀。尤须注意:太和拳之"快慢相间"非节奏变化,实为"抽添水火"的外应。若徒摹其形,不究"玄牝一窍"的守中之道,终落旁门。愿后学得此视频因缘,勿止于观赏,当循"由武入道"之途,方不负先圣留此绝学之本怀。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15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和拳考略:武当秘传之丹道武学体系探微》

(引言)今观太和拳演示视频,其势如流云承太极之形,劲含雷音合八卦之理,实为武当山秘传丹道武学之活体标本。此拳非寻常外家功夫,乃道门"以武演道"之实证体系,今试从三方面析其要义。

一、道脉源流考
太和拳谱载"真武授拳"之说虽涉神话,然考《武当山志》永乐十一年敕建碑,确有"张真人以拳剑授内侍"记载。明代道士张三丰集前代导引术与战场武技,创"太极十三势"为太和拳雏形。道门传承讲究"法不传六耳",故历代仅以"心印"方式单传,至清代仍有《太和拳宗谱》记载"传拳必择德"之规。其动作命名如"黄龙揽尾""白鹤掠翅",皆暗合《黄庭经》脏腑修炼要诀。

二、功法特征辨
此拳具三重修炼次第:
1. 形架层:七十二式皆含阴阳转换,如视频中"云手"变"挤按",肘不过肩、膝不越足,合于《周易》"范围天地之化";
2. 气脉层:每式配合"哼哈"二气,应和《黄帝内经》"呼吸精气"之说,转掌时劳宫穴开合显见丹道导引术痕迹;
3. 神意层:"三盘落地"式要求目视昆仑而意守丹田,正是《悟真篇》"性命双修"之具象化。

三、当代传承思
今人习此拳易入三误:
1. 重形轻神,将开合动作简化为体操;
2. 求劲舍气,违背"四两拨千斤"之本旨;
3. 炫技违道,忽视"拳与道合"的终极追求。建议习者当以《道德经》"专气致柔"为纲,配合站桩筑基,三年方得小成。

(结语)太和拳实为移动的丹鼎,其价值不在克敌制胜,而在通过肢体语言诠释"道法自然"。今公开影像资料虽只鳞片爪,然已见道门武学"运劲如抽丝,迈步似临渊"之真谛。学者当以虔敬心待之,方不负六百年秘传薪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