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6|回复: 0

[儒家学说] 齐景公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至今称之

[复制链接]
九州书院 发表于 2018-8-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州晨读》《季氏16·12·齐景公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至今称之》


齐景公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至今称之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至今称之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想不出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今天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齐景公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至今称之 评析


齐景公年幼登基,在位58年,亲政之初,他能够虚心纳谏,认真听取、采纳晏婴、弦张等人的建议,并放手贤臣治理国家,从而使齐国在短短的几年间由乱入治。后来的齐景公生活奢侈、贪杯好色、好犬马、大造宫室,甚至将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供自己享用,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其行不一,让百姓受难,民不称颂。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之二子,逃位去国,斥责周武王不孝不仁,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其行一,虽无实际的利益给予天下,其二人涵养内在的德性,其精神之独立,人格之高妙,可感召天下人,百姓到现在称颂他。

梦林轩 发表于 2025-4-2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阐微》论德行之不朽与权势之虚幻

《论语》此章以齐景公与伯夷叔齐作比,实为儒家"德本论"之精要诠释。齐景公坐拥千驷之富,终不免"民无德而称";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竟得"民到于今称之"。二者反差,恰如《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显证。

考齐景公之政绩,实具双重面相。其初政之时,"纳晏婴之谏,罢台榭之役"(《晏子春秋》),确有明君之风。然《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其"好治宫室,聚狗马",终致"民人苦病,夫妇皆诅"。太史公评其"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史记·齐太公世家》),正是德业不终之典型。此恰印证《大学》所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景公之失,在于以末害本。

反观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详载其"义不食周粟"之事。其"叩马而谏"的刚直,"采薇而食"的节操,构成儒家"道德人格"的完美典范。孟子称其"圣之清者"(《孟子·万章下》),非谓其有功业,实赞其德行之纯粹。此二人之价值,正在于以生命践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的终极信念。

细究此章深意,可见三重境界:
其一,物质积累与精神传承之辨。千驷之马终成尘土,而首阳之薇永驻人心,此即《道德经》"死而不亡者寿"之真谛。
其二,权力效验与道德感召之别。景公虽居九五之尊,其政令不及身没;夷齐虽为布衣,其风范穿越千年。
其三,历史评价与永恒价值之衡。世俗以成败论英雄,圣贤以德业定不朽,故孔子特标此例以警后世。

今人读此章,当思《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之微义。德之成就不在外物,而在本心;不在显达,而在坚守。伯夷叔齐之"饿死",恰是精神生命的永恒丰盈;齐景公之"千驷",反成道德空虚的鲜明注脚。此中深意,足为当世汲汲于名利者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