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5|回復: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31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平调·其一.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 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 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 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 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以牡丹花比贵妃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6-16 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平调》三首乃太白供奉翰林时奉诏应制之作,今观其一,诚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典范。此诗以物喻人之法,实承《诗经》《楚辞》比兴传统,然太白运化无痕,别开生面。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双关互文,非独言云似衣、花似貌,更暗含"见云思其衣,睹花念其容"之意。《文选》注曹植《洛神赋》"曳雾绡之轻裾"句,可与此相发明。太白以流动之云霞拟衣袂,以绽放之牡丹喻容颜,较之六朝宫体诗之直露,更得含蓄蕴藉之妙。

次句"春风拂槛露华浓",表面赋写牡丹承露之态,实则暗喻贵妃承恩之实。王琦《李太白集注》引《太真外传》载玄宗"笑谓妃子曰:'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可见当时以花喻人之风。太白此句之妙,在于将"春风"这一帝王恩泽的经典意象,与"露华"之自然物象绾合无间。

三四句"群玉山头""瑶台月下"用《穆天子传》《汉武内传》典,然非简单堆砌。吴汝纶《评注唐诗鼓吹》谓:"群玉瑶台,极言其贵重,而月下相逢,尤见缥缈。"此二句将现实中的妃子升华至仙境,既合应制诗颂圣之体,又保持诗人超逸之致。值得注意的是,太白选用"玉山""瑶台"等冷色调意象,恰与首联暖色形成张力,避免流于艳俗。

此诗艺术成就,可借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概之:"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其修辞之妙在于:一则以自然意象群构建隐喻系统,二则通过虚实相生手法拓展意境,三则保持语言本身的透明性。较之同时代《宫中行乐词》等作,太白能在应制框架中展现个人风格,正是其天才处。后世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或受此诗启发而另辟蹊径。
韩竺虫 發表於 2025-7-26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平调·其一》诗学品鉴

李白此篇《清平调》,乃盛唐宫廷诗之绝唱,亦为谪仙笔法之典范。全诗二十八字,熔铸《楚辞》比兴传统与六朝宫体菁华,终成"清水出芙蓉"之妙境。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意象系统之建构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运用"双想"结构,突破传统比喻之单向思维。钱钟书《谈艺录》所谓"通感"之法,于此可见:视觉之"云"与触觉之"想"交织,衣裳之飘举与花容之明媚互文。次句"春风拂槛"暗用《毛诗》"凯风自南"典,将帝王恩泽比作春风,"露华浓"三字尤见炼字之功,《文心雕龙·物色》云"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正谓此也。

二、仙道意象之转喻
后联"群玉山""瑶台"皆《山海经》仙境,然太白妙在虚处传神。吴宓《诗学总论》指出,此乃"远取譬"之典范:以"月下逢"替代直写容色,既合《离骚》"求女"传统,又暗应《汉武帝内传》西王母典故。较之曹植《洛神赋》直陈"翩若惊鸿",更得含蓄之致。

三、宫廷语境之超越
表面观之,此诗不过应制之作。然细绎其"云""花""月"之意象群,实已超越单纯颂圣。朱熹《楚辞集注》所谓"寓情草木,托意男女"者,太白以道玄之境化宫廷题材,使俗题雅化。末句"月下逢"尤见匠心,既合贵妃"霓裳羽衣"之道教背景,又暗藏《长恨歌》"月殿影开"之伏笔。

要之,此诗之妙,在"浓淡相生"四字。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绮丽"品所言:"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太白以仙心写艳色,故能丽而不妖;以天纵之才运典,遂成"羚羊挂角"之境。后世王灼《碧鸡漫志》评其"气象欲仙",诚为的论。读此诗者,当于藻丽处见其清空,于工巧处味其自然,方得骊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