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1|回覆: 2

[講古] 中國歷史故事之劉邦臨終前的安排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31 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臨死前的劉邦,一直念念不忘的,還是劉氏的天下。

為了徹底封住異姓王的口子,尤其是呂氏一門,劉邦又想了個辦法。

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呂氏一門也多有參與者,並且也立下了大小不等的功勞,封爵的還是有的。不過只要不封王,劉邦覺得威脅就不大。

一天,劉邦召集文武大臣到自己身邊,同時命人宰殺一匹白馬,要大家和自己一起歃血為盟。

所謂歃血為盟,是古代的一種訂立盟約時的儀式。就是宰殺一頭牲畜,然後將牲畜的血,或者塗在嘴唇上,或者喝一點點,或者撒入酒中,大家喝一口這個酒,然後再說出誓言,或者宣讀盟約書的內容,表示信守承諾,絕不違背的意思。

古人比較重視祭祀活動。在祭祀活動中,又以白色的牲畜(馬、牛、駱駝等,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說法不一)為高規格的祭祀物品。

在他們眼裡,經過這樣的儀式,這個盟誓的內容就會上傳到上天的耳朵里,大家就不能違反了,否則上天就會降下懲罰。

劉邦帶領大家發出誓言:『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盟』。

不過,其作用,並沒有劉邦希望的那麼大。劉邦死後不久,呂后就大肆分封呂氏一族之人為王。

如果劉邦死後有靈的話,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接下來,劉邦又經過一番安排、布置之後,感覺到生命真的即將走到盡頭,將呂后找來,安排後事。

呂后正為這事着急呢。

皇帝的位子由太子接任,這沒有任何問題。那丞相呢?

要知道當時丞相蕭何,比劉邦還大一歲呢,已經是63歲了。蕭何死後,誰能接任丞相的位子啊?呂后雖然手腕也是不凡,但是在識人、用人上,比劉邦還是差遠了。所以由不得呂后不着急。

劉邦對此,也早有安排。

見到劉邦,呂后急忙詢問:『陛下您百年之後,如果蕭相國也去世了,誰能接任相國的職務呢?』劉邦乾脆的回答:『曹參可以接任。』

呂后繼續問:『那曹參之後呢?』

劉邦想了一下回答:『王陵可以。不過王陵智謀不足,可以讓陳平輔助他。陳平有智謀,但是缺乏決斷力。這兩個人合在一起就差不多了。另外,周勃雖然為人忠厚,不善言談,文才也不怎麼樣,但是這個人有真本領,將來能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讓他做太尉吧。』

呂后繼續追問:『那再之後呢?』

劉邦搖搖頭:『再之後的事,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劉邦這裡的意思,一個是自己現在的臣子中,也就這些人足堪大用了,其他的,自己也沒什麼可以安排的了,只能到時再看了;另一個的意思是,到了那個時候,你呂后也該差不多離開人世了,安排也沒什麼用了。

不管安排好沒安排好,不管放心不放心,公元前195年的4月,這位平民出身的漢朝開國大帝劉邦,死了,終年62歲。從公元前202年正式當皇帝,到公元前195年,一共做了8年皇帝。

不過史書上計算劉邦的年號,是從秦朝滅亡,劉邦被封為漢王的公元前206年開始計算,所以史書上記年為高祖十二年。

劉邦死了,當初跟隨他身邊的那些名臣勇將也大多風流雲散了,那麼被劉邦誇讚為『漢初三傑』的另兩位,蕭何和張良,結局如何呢?

漢朝建立後,蕭何一直擔任着丞相的職務,對劉邦忠心耿耿,盡心盡力輔助劉邦治理國家,劉邦領軍征討在外的時候,朝政基本靠蕭何維持着正常運轉。

即使這樣,劉邦晚年,也對蕭何越來越不信任。

好在蕭何的政治智慧頗高,既不攬功,又不爭權,甚至不惜裝作貪財收受賄賂以自污的方式,讓劉邦放心,算是安度了晚年。

公元前193年,在劉邦死後差不多兩年時間,蕭何病死。

張良更加睿智一些。

劉邦最終能取得勝利,與張良的參謀之功密不可分。鴻門宴、暗度陳倉、約法三章、滎陽之戰、垓下之戰、分封諸侯、定都長安、太子問題,幾乎可以說,發生在劉邦身邊的每一個重大的事件,都有着張良的影子在其中。

對於劉邦來說,張良可謂半師半友。分封爵位時,劉邦要封給張良三萬戶為食邑,被張良堅決拒絕了,最終,只要了小小的留城為食邑,稱留侯。這裡的張良,比韓信高明的不止一籌。

接下來,張良是儘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不到劉邦追着問到頭上,很少再主動獻計獻策了。偏偏越是這樣,劉邦越離不開張良,大事小情非要和張良探討一下才放心。

後來,張良以體弱多病為藉口,慢慢遠離了朝堂,過着半隱居的修道生活。

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

熊季 發表於 2025-4-24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白馬之盟與漢初政治格局的深層矛盾】

劉邦臨終前的政治安排,實為漢代政治史上一大關節,其精微處非止於表面誓約,更在於權力制衡的深層考量。白馬之盟的訂立,表面是"非劉氏不王"的血誓,實則暗含三重政治智慧:

其一,以祭祀禮制強化合法性。古人重祭祀,【周禮】有"以血祭祭社稷"之制,劉邦擇白馬歃血,正是取"白者西方色,主肅殺"的象徵意義(【史記·封禪書】)。通過將政治盟約升華為宗教儀式,使異姓諸侯在心理層面產生道德約束。然呂后破盟,恰證明單憑儀式性約束難以抗衡現實權力欲望。

其二,人事安排中的陰陽平衡。劉邦對丞相人選的規劃極具深意:曹參繼蕭何,取"蕭規曹隨"之穩定;王陵主政而陳平輔之,形成"剛直者持大體,智謀者理萬機"的互補結構;周勃掌兵權,則暗合"文武相制"之道。這種安排遠比單純防範外戚更顯精妙,實為建立制度性制衡機制。

其三,未竟之言中的政治玄機。史載劉邦臨終囑託止於周勃,而"安劉氏者必勃也"的預言(【漢書·高帝紀】),實為留白之筆。周勃日後平定諸呂之亂,恰證明劉邦已預見軍權在政權更迭中的決定性作用。這種對暴力機器的控制意識,遠超同時代政治家的眼界。

呂后破盟事件揭示出早期帝國制度的脆弱性。白馬之盟的失效非因盟約本身缺陷,而在於缺乏制度化的權力監督機制。漢代經此教訓,逐漸發展出"外戚-功臣-宗室"三方制衡的成熟模式,為後世中央集權制度奠定基礎。

今人觀白馬之盟,當超越"權謀術數"的淺層解讀。其中蘊含的制度設計思想,如權力交接的程序化、政治勢力的平衡術、暴力機器的控制論,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形塑具有原型意義。劉邦臨終安排的真正價值,在於首次系統嘗試解決"家天下"與"共治"這一帝國時代的根本矛盾。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4-29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白馬之盟與漢初政治格局之辯證】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之"白馬之盟",實為西漢初期政治制度演變之關鍵節點,其背後蘊藏之政治智慧與歷史局限,值得深入辨析。

一、盟誓制度與政治合法性建構
"歃血為盟"乃承周代"獻血為盟"之遺制,【周禮·司盟】鄭玄注云:"盟者書其辭於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於上而埋之。"劉邦擇白馬為牲,實取【禮記·郊特牲】"牲用騂,尚赤也"之義,以白色屬金德,暗合秦制水德之終而漢承土德之始。此儀式非徒具形式,實為通過神聖儀式強化政治契約之效力,使"非劉不王"原則獲得超驗性保障。

二、權力制衡之雙重考量
細究劉邦安排,實含三層深意:
1. 宗室屏藩:通過"白馬之盟"確立同姓諸侯王制度,【漢書·諸侯王表】載"高祖創業,尊王子弟,大啟九國",此乃借鑑周代封建之經驗教訓。
2. 功臣制約:曹參、王陵、陳平、周勃四人相繼之安排,形成"功臣集團"與"外戚勢力"之動態平衡。錢穆【國史大綱】指出:"漢初丞相必列侯為之,此高祖與功臣共天下之意。"
3. 權力過渡:呂后問相之記載(見【史記·高祖本紀】),展現劉邦對"主少國疑"局面的預見。其人事布局形成"蕭規曹隨-王陳並立-周勃收尾"的接力模式,確保政策延續性。

三、歷史實踐與制度局限
呂后稱制後大封諸呂,恰暴露盟約之根本缺陷:
1. 神權約束讓位於現實政治,【漢書·外戚傳】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其政治實力已超越儀式約束。
2. 制度設計未解決"皇權-相權"本質矛盾,文帝朝周勃系獄事件即其延續。
3. 同姓諸侯終釀七國之亂,證明血緣紐帶不足維繫長治久安。

四、政治遺產之歷史迴響
劉邦臨終安排影響深遠:
1. 形成"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西漢政治傳統。
2. 開創"布衣將相之局"(趙翼【廿二史札記】),奠定官僚政治基礎。
3. 其權力交接模式為後世所效仿,如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之諫,實與高祖遺意暗合。

要之,白馬之盟乃特定歷史條件下之政治智慧結晶,其價值不在條款本身之效力,而在開創性地構建了漢初權力結構的基本框架。呂后破盟非制度之敗,恰證明任何政治設計皆需隨勢而變,此乃讀史者當深思之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