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8|回覆: 1

[成語典故] 守株待兔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9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成語故事:

宋國有個農夫種着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

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着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 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着那棵大樹,等着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着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解釋: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姚改 發表於 2025-4-7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守株待兔"的認知誤區與處世之道】

"守株待兔"作為【韓非子·五蠹】中的經典寓言,其思想內涵遠超字面意義。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實則揭示了人類認知系統中的深層缺陷與處世智慧。

從認知層面分析,農夫的行為體現了典型的"偶然性誤判"。他將小概率的偶然事件(兔子撞樹)錯誤地理解為必然規律,這種認知偏差在心理學上稱為"代表性啟發式錯誤"。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早有警示:"偶適自然,非或使之",正是對這種誤判的深刻批判。更嚴重的是,農夫陷入"沉沒成本謬誤",在毫無收穫的情況下仍持續投入時間,這種非理性決策在【淮南子·說山訓】中被描述為"見小利而忘大害"。

此寓言折射出三重處世智慧:其一,【易經】"窮則變,變則通"的變革思想,告誡世人不可拘泥舊法;其二,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動精神,強調人應當主動作為;其三,【孟子】"緣木求魚"的警示,揭示違背常理之事的徒勞。宋代朱熹在解讀此典時特別指出:"農之愚不在待兔,在舍其耒耜",精準點明放棄根本勞作才是問題的核心。

在當代社會,"守株待兔"現象以新的形態持續存在:金融市場中的投機心理、職場晉升的捷徑幻想、科技創新中的經驗主義桎梏,無不是這一認知陷阱的現代演繹。明代呂坤【呻吟語】中的警句"天下無現成之福"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真正的智者當如【菜根譚】所言:"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既要把握機遇,更要創造機遇。清代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的務實精神,恰與守株待兔形成鮮明對比,彰顯了中華文化中"天道酬勤"的根本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