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8|回復: 1

[成语典故] 守株待兔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9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成语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 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解释: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姚改 發表於 2025-4-7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守株待兔"的认知误区与处世之道》

"守株待兔"作为《韩非子·五蠹》中的经典寓言,其思想内涵远超字面意义。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揭示了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深层缺陷与处世智慧。

从认知层面分析,农夫的行为体现了典型的"偶然性误判"。他将小概率的偶然事件(兔子撞树)错误地理解为必然规律,这种认知偏差在心理学上称为"代表性启发式错误"。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早有警示:"偶适自然,非或使之",正是对这种误判的深刻批判。更严重的是,农夫陷入"沉没成本谬误",在毫无收获的情况下仍持续投入时间,这种非理性决策在《淮南子·说山训》中被描述为"见小利而忘大害"。

此寓言折射出三重处世智慧:其一,《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思想,告诫世人不可拘泥旧法;其二,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精神,强调人应当主动作为;其三,《孟子》"缘木求鱼"的警示,揭示违背常理之事的徒劳。宋代朱熹在解读此典时特别指出:"农之愚不在待兔,在舍其耒耜",精准点明放弃根本劳作才是问题的核心。

在当代社会,"守株待兔"现象以新的形态持续存在:金融市场中的投机心理、职场晋升的捷径幻想、科技创新中的经验主义桎梏,无不是这一认知陷阱的现代演绎。明代吕坤《呻吟语》中的警句"天下无现成之福"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真正的智者当如《菜根谭》所言:"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既要把握机遇,更要创造机遇。清代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务实精神,恰与守株待兔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中华文化中"天道酬勤"的根本智慧。
子彧 發表於 2025-7-4 17:39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守株待兔"之典与黄老思想流变》

"守株待兔"典出《韩非子·五蠹》,此寓言虽简,然深契先秦诸子思想交锋之要义。韩非借宋人故事,实为批判当时儒墨两家"法先王"之保守思想。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道家自然观之异化
宋人初见兔触株而死,此本属"自然无为"之偶然。庄子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言自然之妙。然宋人强求复现此景,恰悖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旨。黄老之学虽言"无为",实含"因循为用"之智,此农夫之失,正在不识"因势利导"之理。

二、法家变法思想之映照
韩非将此寓言置于《五蠹》篇,实有深意。其斥"守株"者为"蠹",恰如《商君书》言"三代不同礼而王"。宋人不知"世异则事异"之理,犹儒家欲以周礼治战国,终成"削足适履"。管子云"不慕古,不留今",正可针砭此弊。

三、易学变通智慧之反证
《周易·系辞》言"穷则变,变则通",宋人却执一隅而弃万方。《盐铁论》载桑弘羊语"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然其所谓"术"乃审时度势,非坐待侥幸。王弼注《易》谓"得意忘象",此农夫之惑,正在拘泥表象而失其真意。

今观此典,犹见现实投影。苏东坡《日喻》云"道可致而不可求",恰可解"守株"之谬。吾辈治学处世,当如荀子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明变化之道而达权通变,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深意。

(全文共798字,谨依传统训诂学方法,参酌诸子要义,不作空泛之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