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5|回覆: 0

[成語典故] 濫竽充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9 15: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善於吹竽的樂師便有三百個。齊宣王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都會讓這三百個人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吹噓說:『大王,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我願意成為大王眾多樂師中的一員。』齊宣王聽了很高興,毫不懷疑地收下了他,將他編進三百人的吹竽隊伍中。從此以後,南郭先生就和眾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享受同樣優厚的待遇。


其實南郭先生壓根兒就不會吹竽,他跟齊宣王說的那番話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彌天大謊。每逢演奏的時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就跟着搖晃,人家擺頭,他也跟着擺,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就這樣,南郭先生混過了一天又一天。


過了幾年,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和齊宣王不一樣,他覺得獨奏更悠揚、更逍遙。於是齊湣王下令,要這三百個吹竽的人好好練習,做好準備,一個個輪流吹竽給他欣賞。其他樂師們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嚇得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解釋:

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17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濫竽充數"的典義流變與當代啟示】

"濫竽充數"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此寓言歷經兩千餘載而歷久彌新,其蘊含的深層文化邏輯與當代價值尤值深究。本文擬從訓詁考據、典制分析、哲學意蘊三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文字訓詁與禮樂制度考
"竽"為周代"八音"之首,【周禮·春官】載其形制:"竽三十六管,長四尺二寸。"齊宣王養三百竽師,實為僭越周禮"天子八佾"之制。南郭氏所"濫"者,非僅樂器之竽,實乃禮樂制度之序。【說文】釋"濫"為"泛也",段玉裁註:"引申為不精純之稱",恰指此人以虛聲亂雅樂之實。

二、君主好惡與人才機制辨
齊宣王"必三百人"與湣王"好一一聽之"的對比,揭示用人制度之要義。宣王之失在於:
1. 重規模輕實效的"群體考核"弊端
2. 缺乏"試玉要燒三日滿"的檢驗機制
3. 存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邀寵空間
湣王之明則體現在"分而察之"的個體化考評,此即【管子·明法解】"課群臣之能"的實踐。

三、莊韓哲學視域下的雙重警示
此寓言在【韓非子】原典中具有雙重諷喻:
1. 對統治者的"審合刑名"之誡(【韓非子·二柄】)
2. 對士人的"矜偽不長"之戒(【莊子·列禦寇】)
南郭氏之逃,非僅技窮之窘,實為"德不稱位"的必然結果,印證了【周易·繫辭下】"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的哲理。

當代啟示: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竽"已演變為各類專業資質,"充數"現象更呈現信息化時代的新形態。觀此典故,當建立:
1. 動態化能力評估體系
2. 破除"群體平庸"的考核機制
3. 培育"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職業倫理

要之,這則寓言不僅是諷刺故事,更是貫穿古今的人才鑑別學標本。明乎此,則知【中庸】"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之深意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