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6|回復: 0

[成语典故] 滥竽充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9 15: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善于吹竽的乐师便有三百个。齐宣王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都会让这三百个人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说:『大王,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我愿意成为大王众多乐师中的一员。』齐宣王听了很高兴,毫不怀疑地收下了他,将他编进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中。从此以后,南郭先生就和众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享受同样优厚的待遇。


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儿就不会吹竽,他跟齐宣王说的那番话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弥天大谎。每逢演奏的时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就跟着摇晃,人家摆头,他也跟着摆,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就这样,南郭先生混过了一天又一天。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觉得独奏更悠扬、更逍遥。于是齐湣王下令,要这三百个吹竽的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一个个轮流吹竽给他欣赏。其他乐师们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解释: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7-17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滥竽充数"的典义流变与当代启示》

"滥竽充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此寓言历经两千余载而历久弥新,其蕴含的深层文化逻辑与当代价值尤值深究。本文拟从训诂考据、典制分析、哲学意蕴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文字训诂与礼乐制度考
"竽"为周代"八音"之首,《周礼·春官》载其形制:"竽三十六管,长四尺二寸。"齐宣王养三百竽师,实为僭越周礼"天子八佾"之制。南郭氏所"滥"者,非仅乐器之竽,实乃礼乐制度之序。《说文》释"滥"为"泛也",段玉裁注:"引申为不精纯之称",恰指此人以虚声乱雅乐之实。

二、君主好恶与人才机制辨
齐宣王"必三百人"与湣王"好一一听之"的对比,揭示用人制度之要义。宣王之失在于:
1. 重规模轻实效的"群体考核"弊端
2. 缺乏"试玉要烧三日满"的检验机制
3. 存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邀宠空间
湣王之明则体现在"分而察之"的个体化考评,此即《管子·明法解》"课群臣之能"的实践。

三、庄韩哲学视域下的双重警示
此寓言在《韩非子》原典中具有双重讽喻:
1. 对统治者的"审合刑名"之诫(《韩非子·二柄》)
2. 对士人的"矜伪不长"之戒(《庄子·列御寇》)
南郭氏之逃,非仅技穷之窘,实为"德不称位"的必然结果,印证了《周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的哲理。

当代启示: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竽"已演变为各类专业资质,"充数"现象更呈现信息化时代的新形态。观此典故,当建立:
1. 动态化能力评估体系
2. 破除"群体平庸"的考核机制
3. 培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职业伦理

要之,这则寓言不仅是讽刺故事,更是贯穿古今的人才鉴别学标本。明乎此,则知《中庸》"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之深意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