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9|回覆: 0

[詩詞賞析] 子夜四時歌·夏歌.田蠶事已畢,思婦猶苦身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7-28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夜四時歌·夏歌.田蠶事已畢,思婦猶苦身

子夜四時歌·夏歌.田蠶事已畢,思婦猶苦身

子夜四時歌·夏歌
民歌
田蠶事已畢,
思婦猶苦身。
當暑理絺服,
持寄與行人。

詩詞賞析

這首樂府民歌寫的是一個農家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思念。

盛夏時節,田裡農活已結束,養蠶繅絲的事也告一段落,別人家都開始休息了,而她還在繼續幹活,她正在整理葛布衣服,準備給遠行的丈夫寄去。

這首民歌語言凝練,生動流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暑理絺服」是一個情景場面描寫,也是一個極具色彩的細節描寫。

驕陽當頭,酷暑難耐,她細心地拍打晾曬著一件件準備給丈夫寄去的衣服,雖辛苦但並不覺得累,只因心中充滿了對丈夫的牽掛與思念。

河北衛視

【中華好詩詞】大學季第二季第二期

明晚9:20

讓青春詩意地綻放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詩歌

中華詩歌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6-8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夜四時歌·夏歌】析微:南朝樂府中的勞動書寫與情感張力

【子夜四時歌】作爲南朝樂府清商曲辭的代表作,其【夏歌】二十首以簡淨白描見長。此首"田蠶事已畢"一詩,雖僅四句二十字,卻完整構建起農耕文明下的雙重敘事維度——表層是時序性勞動場景的實錄,深層則是情感倫理的審美升華,二者在"苦身"與"理服"的意象交織中形成獨特的詩學張力。

一、農事時序與身體經驗的互文
"田蠶事已畢"以節氣爲敘事起點,暗合【詩經·豳風】"蠶月條桑"的傳統。農桑並重的生產模式,在【齊民要術】"五月蠶訖"的記載中可得印證。然"思婦猶苦身"的轉折,將【詩經·七月】"殆及公子同歸"的集體勞作,轉化爲個體化的身體體驗。"苦身"二字尤具匠心,既指三伏酷暑中理絺的生理疲憊,更暗含【古詩十九首】"努力加餐飯"式的心理煎熬。這種勞動書寫,較之陶淵明"晨興理荒穢"的田園詩意,更貼近底層女性的真實生存狀態。

二、葛服意象的情感編碼
"當暑理絺服"中的"絺",細葛也,見於【周禮·天官】"掌葛掌絺綌之材"。選擇葛布製衣,既符合"夏日衣葛"的禮制(【禮記·月令】),又暗藏情感密碼:葛之纖維需反覆捶搗方顯柔軟,恰似思婦"千錘百鍊"的思念。庾信【題結線袋子】"交絲結龍鳳"的工藝美學,在此轉化爲更質樸的日常實踐。而"持寄與行人"的結句,與漢樂府"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形成互文,但將被動接受轉爲主動給予,使物質性的衣物升華爲情感載體。

三、樂府傳統的審美突破
相較於【子夜歌】"夜長不得眠"的直抒胸臆,此詩承襲【詩經·葛覃】"爲絺爲綌"的物候敘事傳統,卻在空間建構上獨具匠心:前兩句構建農事結束的"虛靜"時空,後兩句轉入暑氣蒸騰的"實動"場景,形成【文心雕龍】所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的審美張力。陸機【文賦】"觀古今於須臾"的時間意識,在此被具象爲思婦飛越關山的想像性空間位移。

此詩之妙,正在於將【豳風·東山】"制彼裳衣"的集體記憶,轉化爲南朝市井的個體情感表達。在"田蠶—苦身—理服—寄遠"的敘事鏈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六朝樂府的修辭技藝,更是中國詩歌"即事而真"的抒情傳統——在最平凡的勞動細節里,蘊含著最深邃的人性光輝。
姚改 發表於 2025-7-15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夜四時歌·夏歌】品鑑札記

此篇樂府民歌雖僅二十字,然深得【詩經】"國風"遺韻,以簡淨之筆勾勒出南朝農家思婦的生存圖景與情感世界。詩中"田蠶事已畢"與"思婦猶苦身"形成鮮明對照,農事雖歇而心勞不止,此中"猶"字最見功力,既點明時序轉換,又暗含"豈曰無衣"的深沉牽掛。

考"絺服"之選,尤見匠心。【說文】釋"絺"爲細葛布,乃暑月之服。思婦不寄冬衣而擇夏服,既合"當暑"之時令,又暗合【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服絺綌"的禮制傳統。一襲葛衣,實爲雙重關懷:既解行人身體之暑,更熨帖遊子思鄉之熱。此種物候與心緒的互文,較之【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的直抒,更顯含蓄深婉。

詩中細節尤耐品咂。"理"字非止於縫補晾曬,更含【女誡】"整飾衣裳"的禮法意味。思婦於酷暑中拍打葛衣的剪影,恰與【豳風·七月】"女執懿筐"的勞作場景遙相呼應。然南朝女子已非單純履行婦職,其動作間流淌的,實爲建安文人"願爲西南風"般的情感投射。此種將日常勞作升華爲情感載體的筆法,正是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特質顯現。

若論詩史脈絡,此作上承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遺我雙鯉魚"的寄物傳統,下啟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的搗衣意象。然較之盛唐的恢宏氣象,南朝樂府更重微觀敘事。"持寄與行人"五字中,"持"之鄭重與"寄"之遙想,構成動作與情感的雙重張力,較之後世"搗衣砧上拂還來"的直露,反顯蘊藉。

今人讀此詩,當識得三重境界:表層是農事時序的記錄,中層是家庭倫理的呈現,深層則是人類共通的守望情感。河北衛視以之傳揚詩教,正是窺見其中"溫柔敦厚"的詩學本質。所謂"讓青春詩意地綻放",莫若先領會這般穿越千年的樸素詩心。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