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6|回復: 0

[诗词赏析] 子夜四时歌·夏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7-28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夜四时歌·夏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子夜四时歌·夏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子夜四时歌·夏歌
民歌
田蚕事已毕,
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
持寄与行人。

诗词赏析

这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盛夏时节,田里农活已结束,养蚕缫丝的事也告一段落,别人家都开始休息了,而她还在继续干活,她正在整理葛布衣服,准备给远行的丈夫寄去。

这首民歌语言凝练,生动流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暑理絺服」是一个情景场面描写,也是一个极具色彩的细节描写。

骄阳当头,酷暑难耐,她细心地拍打晾晒着一件件准备给丈夫寄去的衣服,虽辛苦但并不觉得累,只因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

河北卫视

〖中华好诗词〗大学季第二季第二期

明晚9:20

让青春诗意地绽放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诗歌

中华诗歌

苏匀帖 發表於 2025-6-8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夜四时歌·夏歌》析微:南朝乐府中的劳动书写与情感张力

《子夜四时歌》作为南朝乐府清商曲辞的代表作,其《夏歌》二十首以简净白描见长。此首"田蚕事已毕"一诗,虽仅四句二十字,却完整构建起农耕文明下的双重叙事维度——表层是时序性劳动场景的实录,深层则是情感伦理的审美升华,二者在"苦身"与"理服"的意象交织中形成独特的诗学张力。

一、农事时序与身体经验的互文
"田蚕事已毕"以节气为叙事起点,暗合《诗经·豳风》"蚕月条桑"的传统。农桑并重的生产模式,在《齐民要术》"五月蚕讫"的记载中可得印证。然"思妇犹苦身"的转折,将《诗经·七月》"殆及公子同归"的集体劳作,转化为个体化的身体体验。"苦身"二字尤具匠心,既指三伏酷暑中理絺的生理疲惫,更暗含《古诗十九首》"努力加餐饭"式的心理煎熬。这种劳动书写,较之陶渊明"晨兴理荒秽"的田园诗意,更贴近底层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

二、葛服意象的情感编码
"当暑理絺服"中的"絺",细葛也,见于《周礼·天官》"掌葛掌絺綌之材"。选择葛布制衣,既符合"夏日衣葛"的礼制(《礼记·月令》),又暗藏情感密码:葛之纤维需反复捶捣方显柔软,恰似思妇"千锤百炼"的思念。庾信《题结线袋子》"交丝结龙凤"的工艺美学,在此转化为更质朴的日常实践。而"持寄与行人"的结句,与汉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形成互文,但将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给予,使物质性的衣物升华为情感载体。

三、乐府传统的审美突破
相较于《子夜歌》"夜长不得眠"的直抒胸臆,此诗承袭《诗经·葛覃》"为絺为綌"的物候叙事传统,却在空间建构上独具匠心:前两句构建农事结束的"虚静"时空,后两句转入暑气蒸腾的"实动"场景,形成《文心雕龙》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审美张力。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的时间意识,在此被具象为思妇飞越关山的想象性空间位移。

此诗之妙,正在于将《豳风·东山》"制彼裳衣"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南朝市井的个体情感表达。在"田蚕—苦身—理服—寄远"的叙事链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六朝乐府的修辞技艺,更是中国诗歌"即事而真"的抒情传统——在最平凡的劳动细节里,蕴含着最深邃的人性光辉。
姚改 發表於 2025-7-15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夜四时歌·夏歌》品鉴札记

此篇乐府民歌虽仅二十字,然深得《诗经》"国风"遗韵,以简净之笔勾勒出南朝农家思妇的生存图景与情感世界。诗中"田蚕事已毕"与"思妇犹苦身"形成鲜明对照,农事虽歇而心劳不止,此中"犹"字最见功力,既点明时序转换,又暗含"岂曰无衣"的深沉牵挂。

考"絺服"之选,尤见匠心。《说文》释"絺"为细葛布,乃暑月之服。思妇不寄冬衣而择夏服,既合"当暑"之时令,又暗合《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服絺绤"的礼制传统。一袭葛衣,实为双重关怀:既解行人身体之暑,更熨帖游子思乡之热。此种物候与心绪的互文,较之《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的直抒,更显含蓄深婉。

诗中细节尤耐品咂。"理"字非止于缝补晾晒,更含《女诫》"整饰衣裳"的礼法意味。思妇于酷暑中拍打葛衣的剪影,恰与《豳风·七月》"女执懿筐"的劳作场景遥相呼应。然南朝女子已非单纯履行妇职,其动作间流淌的,实为建安文人"愿为西南风"般的情感投射。此种将日常劳作升华为情感载体的笔法,正是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特质显现。

若论诗史脉络,此作上承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遗我双鲤鱼"的寄物传统,下启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的捣衣意象。然较之盛唐的恢宏气象,南朝乐府更重微观叙事。"持寄与行人"五字中,"持"之郑重与"寄"之遥想,构成动作与情感的双重张力,较之后世"捣衣砧上拂还来"的直露,反显蕴藉。

今人读此诗,当识得三重境界:表层是农事时序的记录,中层是家庭伦理的呈现,深层则是人类共通的守望情感。河北卫视以之传扬诗教,正是窥见其中"温柔敦厚"的诗学本质。所谓"让青春诗意地绽放",莫若先领会这般穿越千年的朴素诗心。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